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浅析司马承祯《坐忘论》的生命哲学浅析司马承祯《坐忘论》的生命哲学司马承祯(646—735),唐代著名高道,字子微,号白云子,温县(今河南温县)人。一生“薄于为吏”,拒绝了卢藏用推荐的终南捷径。一生著述很多,如:《坐忘论》、《天隐子》、《修真秘旨》、《修身养气诀》等,其中《坐忘论》是司马承祯哲学理论的核心,他的生命哲学概要也可以通过该著作呈现。一、“道”是生命本体和终极动力人之为人,不能没有超越的终极向往,哪怕是一个简单的信念,我们都需要它来支撑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当一个人没有了超越的精神指引,他的人生是迷茫的,没有了意义的源头。在人的观念世界里,我们只有找到了那个主心骨作为根本的指引和价值判断的终极依据,我们的价值观才算最终形成。司马承祯在继承道家哲学的基础上把“道”作为生命的本体。什么是道?“夫道者,神异之物,灵而有性,虚而无象,随迎莫测,影响莫求,不知所以然而然之,通生无匮,谓之道”(《坐忘论》下同)。“道”不是一个具体实物,它没有形状,没有声音,却又实实在在,灵而有性。其最为重要的特性是“通生无匮”,也就是浑然贯通而没有障碍。是一切事物之所以然的抽象概括,我们离不开道,宇宙人生的全部依据道而存在、顺道而行。“夫人之所贵者生,生之所贵者道。人之有道若鱼之有水”,道与人的关系好比是水与鱼的关系那么紧密,人的生命摆脱不了道的主宰。道是一切之合理性的最终来源。有了道的指引,我们的人生才有价值和存在依据,所以对于道的认识和把握显得格外重要。随着对超然主宰的道的体悟程度的提高,最终我们可以实现与道合一,实现“心与道合,触而不动”的圆融。这其实一个生命理想,“不动”并不是让你用一套思维方式把自己封闭起来而不被外物打动。这里的“不动”是在与万物交融的过程中不至于迷失。反之,“动”就是一种失去超越主宰后的无奈与茫然。有了对“道”的认可和体悟,并把它作为人生的指引,向与道合一的终极目标迈进,进而超越生死,“知生死若溃痈”,获得包容豁达的人生,体验生命的存在意义。二、简单自然的社会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的社会生命不可或缺的部分。在一个共同的文化体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持就是靠在终极本体统摄下的道德准则,但是我们也的人完全从纯粹功利的角度出发进行人际交往,如:“或显德露能,来人保已;或遗问庆吊,以事往还;或假修隐逸,情希升进;或酒食邀致,以望后恩”等,“显德露能、遗问庆吊、修隐逸、酒食邀致”,这些行为背后隐藏着个人的私利,主动给予别人帮助,目的是希望能够得到别人的保护,主动的祝贺别人的成功,安慰他人的不幸,心里想的是希望以此作为交换。司马承祯对这种行为给予了批判,在他看来,“斯乃巧蕴机心,以干时利,既非顺道,深妨正业”,这种行为是个人“巧蕴机心”希望获得利益的行为,不仅没有顺道而行,而且还有碍于个人生命修养的提升。所以应该“断缘”,“断缘者,谓断有为俗事之缘也”,也就是断绝那些“巧蕴机心”的虚伪行为。但人又不能不参与社会活动,“夫人之生也,必营于事物,事物称万,不独委于一人”,这时应该怎么抉择?答案是“外求诸物,内明诸己,知生之有分,不务分之所无,识事之有当,不任非当之事”,知道自己要什么、自己应该做什么,一丝不苟做好自己分内之事,因此获得一种满足和价值认可,这就是顺道的行为。现实中的人往往进行着夹杂了许多掩饰和特殊目的的复杂的社会交往,人应该从这种复杂社会关系中超脱出来,不要对它有所依附,也不要迷失在这复杂的关系里,这样就能“处事安闲,在物无累”。三、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顺道而行,就应该持有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竞争日益残酷的今天,人们早已失去了超越的指引,人们很难在颠沛、造次的环境中保持着颜回的生活态度,而是充满浮躁。所以,司马承祯倡言“无为名尸,无为谋府,无为事任,无为知主”。人不能是追求名利与荣誉工具,而是应该超越这种决定关系。这背后其实透露的是对人的存在价值的另一种判断,它超越了现实的社会价值,所以在现实生活中“若闻毁誉之名、善恶等事,皆即拨去,莫将心受。若心受之,即心满,心满则道无所居”。现实的善恶毁誉标准应是依道而行。但是,越是具体的东西就越可能表现出它的局限性,我们应当在相对原则与绝对依据之间做出辩证的权衡。而不能被固有教条和主观意见蒙住了视线。“莫将心受”并非让你变得冷漠,而是一种境界,是让一个人在任何环境中都能够明辨是非,认清事情真相,选择智慧手段,从中保持一种洒脱自在的生活态度。三、豁达无我的人格境界《坐忘论》的生命哲学在“道”的统筹下展开,以“信敬”为前提,提出了信敬、断缘、收心、简事、真观、泰定、得道七大阶次。整个修行过程可以通过两次飞跃来实现,首先是通过断缘、收心、简事破除现实人对狭隘“自我”的执著,然后通过真观、泰定、得道树立与道合一的存在。破除对自我的执著之后并不是走向虚无,而是获得更高意义上的生命存在,成就更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