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观察【摘要】目的研究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神经衰弱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观察组,平均每组45例;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服务,对观察组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心理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护理结果。结果经护理,观察组总满意度为97.78%,对照组为82.22%,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且P<0.05。结论对神经衰弱患者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干预,有助于缓解其神经衰弱病症,对其病情恢复进程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且护理服务满意度较高,可在临床护理中大力推广。【关键词】神经衰弱;心理护理;效果前言神经衰弱是当今社会中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据有关数据显示,神经衰弱病症发病率近年来呈上升趋势[1-2]。对于神经衰弱患者,科学、适当的护理干预有助于促进其病情的恢复。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神经衰弱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干预,有效控制其神经衰弱病症,并在护理过程中建立了良好的护患关系,护理服务总满意度高。研究结果较为满意,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于2014年12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90例神经衰弱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将其随机分成45例观察组以及45例对照组。观察组的患者中,年龄最大64岁,最小25岁,平均年龄为(45.21±2.36)岁;男性患者共有22例,女性患者有23例。对照组患者中,年龄最大的65岁,最小26岁,平均年龄为(45.19±2.01)岁;男性患者共有21例,女性患者有24例。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一般性资料无显著差异,且P˃0.05,存在可比性。1.2护理方法本研究给予对照组患者常规护理服务,主要包括遵照医嘱给予患者药物护理、定期清洁病室、为其提供健康手册等内容。对观察组患者进行常规护理基础上的心理护理干预,具体方法如下:(1)认知行为护理。首先,应由护理人员以耐心的态度向患者阐述神经衰弱的相关特征,并告知患者该疾病的可控性,使患者初步建立起对治疗与护理工作的信心。同时,护理人员还向患者详细阐述治疗过程中的相关注意事项,使患者了解到配合医护人员工作的重要性,由此提升患者在认知与行为方面的依从性。(2)心理支持护理。护理人员在应当主动与患者建立起积极的沟通关系,对于患者存在的疑惑、焦虑等情绪也应及时予以解答与疏导,使患者在心理层面可获得一定的支持作用,由此消除因负面情绪带来的不良影响。(3)行为控制护理。行为控制护理即指通过有效的外界手段来对患者的负性心理进行调节,由此实现减轻患者心理负担的护理目的。护理人员可通过在病房内播放轻音乐、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等方式进行心理调节,使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可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实现由调节心理到控制行为的有效衔接。1.3统计学处理本次研究所得数据的统计分析操作均使用统计软件SPSS19.0。其中,计量资料用t检验,用(±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护理,对两组患者以及家属进行了护理服务满意度的调查,从调查结果可知,观察组患者97.78%的总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22%,且P<0.05。具体见表1。3.讨论神经衰弱作为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既关系着人体的生理健康,也关系着人体的心理健康。因此,针对这一疾病的治疗及护理工作,除了从生理层面着手改善之外,也应对患者的心理变化情况予以足够重视。据悉,对于神经衰弱患者而言,心理状态是可对其康复进展产生重要影响的关键因素,也意味着可将其作为护理工作的一大切入点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护理服务满意度对比(n/%)组别n不满意满意非常满意总满意度观察组451(2.22)12(26.67)32(71.11)44(97.78)对照组458(17.78)27(60.00)10(22.22)37(82.22)x26.0510.1821.616.05P<0.05<0.05<0.05<0.05[3]。心理护理作为一种着重于改善人体心理状态的护理模式,主要通过从精神、外界手段等方向对患者进行心理调节,来实现改善患者生存质量、优化诊疗体验的护理目的。研究表明,将心理护理措施有效运用于神经衰弱患者的护理工作中,对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具有重要的促进意义[4-5]。本次研究也对这一观点进行了论证。从本次研究结果看来,实施心理护理的观察组所取得的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心理护理在神经衰弱中所起到的护理效果较为可观。综上所述,对神经衰弱患者实施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且可获得较为连高的临床反馈,该护理方式具有在临床进行广泛推广的护理价值。【参考文献】[1]周昕,陈姣红,袁星.神经衰弱的发病因素及心理护理效果的研究[J].中国当代医药,2015,22(29):182-188.[2]张晓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