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摘要:尝试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视角,对比、分析并整合3个版本教科书的内容,设计了“质量守恒定律”教学活动,从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创新实验设计、评价实验体系,分析实验结果、三重表征与定性定量相结合等方面培育并落实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目标。关键词:核心素养;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实验探究;教学设计文章编号:10056629(2018)2004505中图分类号:G633.8文献标识码:B1问题的提出高中化学核心素养包括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学生在接受相应学段的教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1]。这些核心素养,既适合高中化学,又涵盖初中化学。质量守恒定律基于元素守恒,原子种类、数目不变,能定量计算参加反应的各物质间的质量比,在生产实践中,能有意识地控制投料、产出;是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问题解决的理论依据,也是培养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载体。针对质量守恒定律主题,已有一些相关研究,如钱海如、赵华归纳了初中阶段5个层次的“进阶模型”,提出教学中注意的4个问题[2]。郭建虹将对比教学法运用于史料知识、实验探究、数据分析中,构建物质变化观[3]。还有老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不同的教学设计,不过,较少从发展学生化学学科核心素養的角度进行思考。笔者对比、分析3个版本教科书[4][5][6]中“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设计,尝试基于高中化学“核心素养”视角,借助化学史料、科技发展、实验设计等情境和真实问题的解决,通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实现学生对宏微结合、定性与定量结合、以实验为基础等化学学科思想的理解和知识的意义建构,设计出以“问题链、环节、探究”为抓手,化学史资源为支撑的教学设计,以充分挖掘质量守恒定律内容中包含的基本观念和方法,着力探索学生在初中化学课程学习中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图1)。2教学流程与情境设计[师]在一定条件下,反应物之间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新物质,如镁条燃烧生成氧化镁,乙醇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等等。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与反应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相比较,是否发生了变化?你的猜想是什么?[生]可能不变、可能偏大、可能偏小。2.1解读质量守恒定律发现史——提升“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等学科核心素养“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是化学学科实践能力,是对化学学科价值很好的诠释。化学史是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宋心琦教授指出,“以史为鉴”的应有之意不应该仅限于励志,更应当着眼于科学素质的培育和提高。[师]好的,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史:两位科学家的实验貌似相同(图2),但实验结论却截然不同:波义耳在一个敞口的容器中加热金属,结果发现反应后容器中物质的质量增加了。而拉瓦锡用较精确的定量实验法,在密封容器中研究氧化汞的分解与生成中各物质质量之间的关系。[师]没有标准答案的科学家是怎么看待这一问题的?你对此有什么想法?你能得到什么结论?你的依据是什么?[生]……[师]让我们来共同赏析拉瓦锡的经典实验!1776年,拉瓦锡采用常温下呈液态的汞作为药品,除用作反应物,还可以通过连通器直接用于测定反应器(曲颈甑)内空气体积的变化。步骤1:2Hg+O2△2HgO(加热条件下,汞汽化,与氧气发生气相反应,氧气可以完全耗尽,还可以通过连通器测量反应器内气体体积的变化)。步骤2:他把制得的浮在汞液面上的“红色沉淀”加热至500℃左右,2HgO△2Hg+O2↑,得到等质量的汞。他收集这些失而复得的气体,发现与之前曲颈甑里消失的空气一样多,他将此气体称为“纯粹空气”或“真实空气”。步骤3:将步骤2得到的O2和步骤1剩余的气体混合,得到“原来”的空气。随后,拉瓦锡继续进行相关实验:氧化汞的分解,分解后再化合……实现了氧气的吸收与生成——氧的循环,使氧气的形态更加清楚了。可以看到这个实验设计的完美,可谓是一箭三雕: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提出了“氧化学说”;验证了空气是混合物[7]。拉瓦锡能够通过实验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并提出“氧化学说”,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明确了反应体系,并在密闭体系中测量体系在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因此,教学重心是如何让学生通过对不同类型实验的分析,感受、认识到明确“体系”与“环境”这一对重要的化学概念,对于化学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从而明确,研究化学变化时需要有“体系”意识。值得一提的是,波义耳和拉瓦锡都是化学史上的“教父级”人物,绝不能因为波义耳与质量守恒定律的失之交臂,而认为其对化学科学的贡献远比拉瓦锡小。在“燃素说”理论根深蒂固的影响下,波义耳认为金属焙烧增重是由于燃烧时产生的“火粒子”(火素)穿过玻璃后被金属吸收所致[8]。其结论的错误,应是对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