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苏轼诗歌的雨意象研究-论文网论文摘要:雨意象在苏轼诗歌中出现的次数多,频率高,涵义丰富。以写雨为主题的诗歌中,雨意象的运用寄托着苏轼悯农、爱民的思想。在雨主要起烘托作用的诗篇中,雨意象姿态万千,意韵悠长,一方面充分体现了苏轼“随物赋形”的创作主张,另一方面,表现了苏轼百折不饶、乐天知命、闲适恬淡的性格特点。总的来说,苏轼对雨意象的钟爱,与他崇尚老庄乐天知命的人生哲学息息相关。论文关键词:苏轼,诗歌,雨意象“雨”这个词在苏轼诗歌中俯拾皆是,纯粹写雨的诗篇主题鲜明,有的单从题目就可以看出作者的拳拳爱民之心、忠君之义,比如《七月二十四日,以久不雨出祷溪》、《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立秋日祷雨,宿灵隐寺,同周、徐二令》、《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应》、《次韵孔毅父久旱已而甚雨三首》等等。在以写雨为主题的诗篇中,《吴中田妇叹》最为有名,此诗对现实的揭示和批判相当尖锐,足可管窥作者在政治上遇事则发的正直性格。在更多写雨的诗篇中,雨意象只是作为背景,起烘托作用,但在苏轼的妙笔生花下,却显示出千姿百态,意味幽深。在他手中,雨是活生生的,跳跃的,生动的。那在松风亭下盛开的梅花,初次相见,在丝丝细雨的侵袭下是“去年今日关山路,细雨梅花正断魂”;再次相见,则是“岂知流落复相见,蛮风蜒雨愁黄昏”;从“细雨”到“蜒雨”,前后的心情变化对比,显得后一首诗中的雨愁绪更深沉了。同是一处梅花,不同的时候写出不同的姿态和心情,随着心情的变化,滴落到梅花上的雨意象也改变了,这种变化的细微体现了苏轼“随物赋形”的创作特点。雨是常见的,而在苏轼的眼中,雨随着他人生际遇的起落和人事的变更具有了不同的格调。有时,他看到的是烟雨:“江上有微径,深榛烟雨埋”,小雨:“西湖小雨晴,滟滟春蕖长”,晚雨:“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积雨:“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细雨:“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飞雨:“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时,他看到的是雨雹:“夜来雨雹如李梅,红残绿暗吁可哀”,雨露:“凄凉雨露三年后,仿佛尘埃数字余”,雨昏:“雨昏石砚寒云色,风动牙签乱叶声”;有时,他看到的是天雨:“醉中眼缬自斑斓,天雨曼陀照玉盘”,法雨:“神光出宝髻,法雨洗尘埃”,凄雨:“乱叶和凄雨,投空如散丝”,黄梅雨:“三旬已过黄梅雨,万里出来艇棹风”,怪雨:“蛮珍还错闻名久,怪雨腥风入坐寒”。凡所应有,无所不有。这种种雨,屏除一事一地的具体历史时空的考虑,从整合的角度来说,充分体现了苏轼百折不挠、乐天知命、闲适恬淡的性格特点。一苏轼以雨为主题的诗歌大部分是与祷雨有关的,当面临旱灾的时候,作为一个中华传统文化孕育出来的士子文人,苏轼从儒家忠君爱民的思想出发,理所当然要对受灾地区表示关心和爱护。受当时科学水平和个人能力的限制,他能做到的最直接的援助方法是,运用传统的方法去祷告上天,求降甘霖。为此,产生了一批诗文,其中著名的有《喜雨亭记》。这些诗基本都是用写实的手法完成的。虽然作者对雨的形象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但从作者对祷雨过程中种种细节的陈诉,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雨的渴求和对民生疾苦的忧惧具体而明朗。譬如,《真兴阁祷雨》叙述了苏轼亲自为民请雨的情景:“太守亲从千骑祷,神翁远借一杯清。云阴黯黯将嘘遍,雨意昏昏欲酿成。已觉微风吹袂冷,不堪残日傍山明。今年秋熟君知否,应向江南饱食梗。”该诗写得很质朴,没有用新巧的典故和华丽的辞藻,只是就事论事,却让人感受到踏实。祷雨是否成功,对百姓的生存至关重要。诗写了残日,可见祷告仪式是进行了一段不短的时间的,直到日落西山了,诗人还没有离开,一心希望雨可以快点下来,这样,稻麦才可以正常成熟,百姓才不至于忍饥挨饿。这里的雨,寄托着作者一种善良的愿望,而打动人的,在于诗中的真情。在《汤村开运盐河雨中督役》中,苏轼站在普通老百姓的立场,抨击了盐官不惜民力、劳民伤财的行径:“盐事星火急,谁能恤农耕。薨薨晓鼓动,万指罗沟坑。天雨助官政,泫然淋衣缨。人如鸭与猪,投泥相溅惊。”如实控诉官吏为了私利动用农村劳动力,伤害农业的行为。“天雨助官政”,雨意象在这里充满了讽刺意味,雨的出现让劳苦不堪的人们雪上加霜。苏轼一生经历了多次外任,即调离朝廷,这无意中成为他远离朝廷党争的避祸之法,也是他踏踏实实为百姓作贡献的契机。在杭州(第一次)制服不可一世的高丽使者,在密州抵抗蝗灾、常山求雨、整肃流贼,在徐州抗洪涝、与民共患难,在杭州(第二次)赈救饥民、作病坊,在颖州治理水患、捕捉为害多年的盗贼,在定州治理军政。几乎每到一个地方,都作出了清正为民的好事,赢得了民众的爱戴。离开朝廷到地方,从官场的角度说是降职了,对此,苏轼很坦然。著名的《吴中田妇叹》是他到杭州后写就的,诗中写到的雨同样是苦雨,雨造成了天灾,百姓的正常生活受到了严重威胁。“今年梗稻熟苦迟,庶见霜风来几时。霜风来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