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优质烃源岩及其与成藏的关系生烃潜力论文导读::并且已经成熟的优质烃源岩。应用上述物质平衡法。即排油量随TOC的升高曲线出现明显的拐点。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论文关键词:优质烃源岩,物质平衡,生油量,排油量,生烃潜力,贝尔凹陷油气的生成是其运聚成藏的基础。因此,在油气勘探中,“源控论”的勘探思路对提高探井成功率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但“源控论”的内涵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而是经历不断的发展和演变:早期为笼统的“烃源岩控藏”,如我国陆相盆地早期的油气勘探中所采用的重要勘探部署原则“定凹探边”即是这一“源控论”找油思想的体现;后来,人们逐渐认识到,真正对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起制约作用的是“有效烃源岩”,即生成并排出过商业性油气的源岩-通常有机质丰度较高、类型较好并且已经成熟的烃源岩[1-4](庞雄奇等,1995;金强,2000,2001;张水昌等,2001);但随着勘探和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油气地质和地球化学家倾向于认为,工业性油气藏的主要贡献者可能是生烃凹陷中厚度不一定很大,但有机质丰度很高(通常类型较好),并且已经成熟的优质烃源岩物质平衡生烃潜力生烃潜力,而不一定是凹陷中广布的、厚度大,但丰度并非很高的源岩-即“优质烃源岩控藏”[5-15](张林晔等,2003,朱光有等,2004;侯读杰等,2008,金强等,2008;王力等2009;庞雄奇等,2009;秦建中等,2007,2009;腾格尔等,2006;刘新颖等,2009;何锋等,2010)。张林晔等[5](2003)认为,济阳坳陷亿吨级的大油田均与优质烃源岩有着密切关系。尤其是在我国陆相复杂断陷盆地岩性、岩相变化快,油气运移距离短,“优质烃源岩控藏”将对勘探实践有更现实的指导意义。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优质烃源岩对济阳拗陷、东濮凹陷油气成藏特别是对于岩性油气藏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7,15](侯读杰等,2008;何锋等,2010)。迄今为止,关于优质烃源岩,目前地球化学界,尤其是国内学者已有相当多的研究。如优质烃源岩发育的古气候、古沉积环境、岩石学特征、地化特征、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显微组分特征、时空分布及主控因素,优质烃源岩与火山活动的关系、与上升流的关系、与成藏的关系,优质烃源岩的识别和预测等等[16-28](陈践发等,2006;;PedersenandCalvert,1990;MoldowanandSeifert,1985;刘传联等,2002;李天义等,2008;孔凡仙等,2000;李成风和肖继风,1988;朱光有和金强,2002;李任伟等物质平衡生烃潜力生烃潜力,1986;王铁冠,1990,傅家谟等,1991;唐祥华,1986)。但是,油田勘探家更为关注的优质烃源岩的判识标准,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认识。如周建林[29](2009)通过东海盆地和珠江口盆地的资料分析,将TOC>2%的泥页岩视为优质烃源岩;郑红菊等[30](2007)在研究南堡凹陷的烃源岩时也认同TOC=2%作为优质烃源岩的标准;秦建中等[12](2009)在研究海相优质烃源岩过程中,也采用了TOC≥2%的标准,但他认为Ⅰ型有机质作为优质烃源岩的残余TOC的下限值可以定在1.5%左右;侯读杰[7](2008)则根据多年对济阳坳陷烃源岩的研究工作,将TOC>3%作为优质烃源岩的标准,他还进一步在优质烃源岩中将有机质丰度更高(TOC>6%)的源岩划分出一个更高级别的有机质富集层(侯读杰等,2008)。而王力等[9](2009)在研究柴西第三系盐湖相烃源岩将类型较好、TOC>1.0%的源岩视为对成藏贡献大的优质烃源岩;刘新颖等[14](2009)在研究海拉尔盆地烃源岩时,将优质烃源岩的标准定在TOC大于5.0%国外则将TOC>2%的烃源岩定为很好的烃源岩,将TOC>4%的烃源岩定为极好的烃源岩[7](侯读杰等,2008)。更为重要的是,上述不同学者所给的优质烃源岩的评价标准主要是依据经验,并没有坚实的基础或有力的证据。因此,本文瞄准这一研究相对薄弱但又有重要理论和实际意义的环节,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为例,试图探讨并给出优质烃源岩的评价标准,并在此基础上,剖析优质烃源岩与成藏的关系。2海拉尔盆地基本地质概况海拉尔盆地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盟西南部,是大庆探区的最重要的接替领域,贝尔凹陷是海拉尔盆地中部断陷带2个最重要的含油凹陷之一,是盆地内目前油气勘探的主战场论文范文论文格式范文论文的格式。盆地基底主要由前古生界和古生界地层组成,沉积盖层自下而上为下白垩统的塔木兰沟组、铜钵庙组、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上白奎统的青元岗组和新生界的第三、第四系地层。其中,可能作为源岩的、比较富含有机质的暗色泥岩及煤系泥岩和煤层主要发育在南屯组、大磨拐河组、伊敏组沉积时期的深湖―半深湖或湖沼相带。上部的大磨拐河组和伊敏组由于埋藏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