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绿色融资与低碳发展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森林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把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森林具有碳汇功能。森林的这种特殊功能以及保护森林、减少毁林和退化林地等造成的碳排放,可以对一定时期内稳定乃至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发挥重要作用。政府间气候变化的专门委员会(IPCC)的评估报告指出:林业具有多种效益,兼具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双重功能,是未来30~50年增加碳汇、减少排放成本的经济可行的措施。因此,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相关规定以及各类涉及减缓气候变化的国际谈判中,林业措施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成为气候公约谈判的必谈议题。同样,也成为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内容。温家宝总理指出:林业在应对气候变化中具有特殊地位;回良玉副总理强调: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在2009年的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林业成为中国政府自主减排承诺的三大措施之一,即“大力增加森林碳汇,争取到2020年森林面积比2005年增加4000万公顷,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13亿立方米”。进一步表明林业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因此,积极开展植树造林,恢复、保护森林植被,是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有效途径。中国目前虽然不承担《京都议定书》规定的温室气体减排义务,但中国作为温室气体第一大排放国,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低排放、创新型社会,是中国展示负责任大国形象的具体行动,符合中国长远的发展战略。因此,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基本精神,中国政府正在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进行不懈努力。这些努力既涉及节能降耗、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也包括大力推进植树造林、保护森林和改善生态环境等一系列行动。一森林碳汇的市场属性与价值多年来,森林提供的生态服务难以通过市场的手段来实现。《京都议定书》的生效,使得森林吸碳(碳汇)的服务价值得以实现。根据《京都议定书》的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规定:附件1国家可以到发展中国家投入资金或技术,实施工业减排或造林再造林吸收二氧化碳的项目,所获得的碳信用指标,可以抵减该国在第一承诺期内(2008~2012年)的减排量。根据规定,项目的实施必须得到发展中国家政府和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批准。2006年11月,“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经过精心的准备和严格的审查、审核,获得了联合国CDM执行理事会的批准,成为全球第一个获得注册的CDM再造林碳汇项目。这个项目通过以混交方式栽植马尾松、枫香、大叶栎、木荷、桉树等4000公顷。世界银行生物碳基金出资200万美元,按照4.35美元/吨的价格,预计在未来的15年间,购买项目所产生的46万吨二氧化碳当量。该项目的实施,为周边自然保护区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迁徙走廊和栖息地,促进了生物多样性保护,同时能有效地控制项目区的水土流失,并陆续为当地农民提供数百万个临时就业机会,40个长期性就业岗位,有5000个农户将可以从出售碳汇以及木质和非木质林产品中获得收益。根据《京都议定书》的规定,CDM林业碳汇项目的碳信用指标(碳汇)来自通过造林、再造林方式形成的森林。而森林受自然因素影响较大,其碳汇存在着不稳定性、不确定性和难以计量、监测等问题;此外,《京都议定书》规定对碳汇信用指标使用上的特殊要求,导致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碳市场和企业对CDM碳汇项目不感兴趣。中国是全球申报和注册CDM项目最多的国家,到目前为止,国家发改委已经批准了2900多个CDM项目,但是仅有3个林业碳汇项目。而在全球数千个CDM项目中,也只有不到20个林业碳汇项目。可见CDM林业碳汇项目“有行无市”。二低碳绿色碳汇的市场与公益运作目前,减少碳排放、减缓气候变暖的重任在很大程度上主要依靠企业的志愿行为。现阶段,中国企业的志愿行动,既可以通过降低能耗、提高能效、使用可再生能源等,也可以通过植树造林、保护森林等活动来实现。为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减缓气候变暖的行动,同时借鉴国际碳基金的运作模式和国际碳汇“志愿市场”的实践经验,帮助企业通过植树造林吸收二氧化碳,参与碳汇“志愿市场”的活动,需要构建一个志愿捐资造林,提前储存碳信用的平台。这一举措既能帮助企业志愿减排,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为企业自身的长远发展作出贡献,又能增加森林植被,缓解气候变化,维护国家生态安全。2010年7月,由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和嘉汉林业公司发起,经国务院批准,在民政部正式注册成立了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业务主管单位是国家林业局。这是全国首家以增汇减排、应对气候变化为目的的全国性公募基金会,其前身是2007年7月建立的中国绿色碳基金。该基金会为企业和公众搭建了一个通过林业措施“储存碳信用、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农民收入、改善生态环境”四位一体的公益平台。作为一个具有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