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嫩江干流与支流水质污染状况分析摘要分析嫩江水质状况及水期变化规律,指出嫩江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干流及各支流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关键词嫩江;干流;支流;水质污染中图分类号S5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739(2010)02-0289-011嫩江流域概况嫰江支流包括讷谟尔河、诺敏河、乌裕尔河、雅鲁河、绰尔河、洮儿河等,是中国松花江最大支流,位于中国黑龙江省中部,源出大兴安岭北麓伊勒呼里山,嫩江干流自北向南流经内蒙古自治区的莫力达瓦旗、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和吉林省的大赉镇等15个市县(旗),经吉林省三岔河汇入松花江。全长1369km,流域面积29.7万km2,水资源总量961亿m3,耕地面积675.93万hm2,是我国粮食主产区和主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我国具有较大粮食增产潜力的区域。从1950~2000年嫩江流域湿地减少13976km2,减幅达38.58%;土地资源盐碱化和荒漠化严重[1],盐碱地增加11311km2,增幅达240.66%;沙地增加549km2,增幅达10倍之多(表1)。2嫩江水质状况分析2.1嫩江干流污染状况“十五”期间,嫩江干流高锰酸盐指数和氨在各年度均有超标样本,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率为18%~45%,氨氮超标率在4%~10%之间;溶解氧、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在个别年度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多在10%以下[2]。嫩江干流2001~2004年属Ⅲ类水体,2005年属Ⅳ类水体。有机污染较重。2.2嫩江各断面污染状况分析“十五”期间,嫩江各断面均有超标样本,拉哈、浏园、富上3个断面为溶解氧、氨氮和高锰酸盐指数3项超标,江桥断面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等4项超标。2001、2002和2004年的全部断面及2003年除江桥外的其他断面均属Ⅲ类水质。2005年,各断面均属Ⅳ类水质,仅富上断面达到使用功能,拉哈和浏园因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江桥因高锰酸盐指数和氨氮超标而未达到Ⅲ类水体使用功能。嫩江流经齐齐哈尔市后,除溶解氧下降外,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等8项污染物均有不同程度上升,其中氨氮超过入齐断面的4倍。2.3嫩江主要支流质量状况分析“十五”期间,讷谟尔河、绰尔河、雅鲁河和诺敏河等属Ⅲ类水质,满足各自的使用功能[3]。其中讷谟尔河的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溶解氧和氨氮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分别为32.1%、21.4%、14.3%和7.1%;绰尔河的高锰酸盐指数、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挥发酚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分别为26.7%、13.3%、6.7%和6.7%;雅鲁河仅高锰酸盐指数有超标样本,超标率10.0%;诺敏河的高锰酸盐指数和挥发酚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均为25%;乌裕尔河的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均超标,属Ⅴ类水质,污染比较严重。3嫩江水期变化规律分析3.1丰水期变化规律嫩江丰水期高锰酸盐指数超标严重,除2002年外,其他各年度丰水期的高锰酸盐指数均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在25%~92%之间,最大值(17.10mg/L)出现在2005年,超标1.85倍;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偶有超标样本。丰水期因高锰酸盐指数超标而属Ⅳ类水质,未达到使用功能[4]。3.2枯水期变化规律枯水期氨氮超标普遍,各年度氨氮均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在12.5%~37.5%之间,最大值(4.845mg/L)出现在2002年,超标3.84倍;溶解氧在2001~2003年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在25%~55%之间,挥发酚偶有超标样本。枯水期因氨氮超标而属Ⅳ类水质,未达到使用功能。3.3平水期变化规律平水期高锰酸盐指数超标普遍,各年度高锰酸盐指数均有超标样本,超标率在8.3%~66.7%之间,氨氮和五日生化需氧量偶有超标样本。平水期因高锰酸盐指数超标属Ⅳ类水质,未达到使用功能。4结论嫩江干流的主要污染物为高锰酸盐,嫩江干流及各支流水质以有机污染为主,枯水期氨氮普遍超标。音河水库有机污染和富营养化仍然较重。2005年拉哈、浏园和江桥断面均未达到使用功能,与1996~2000年相比,嫩江干流主要污染物高锰酸盐指数降低0.2mg/L,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略有上升。乌裕尔河高锰酸盐指数、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氨氮超标,属于Ⅳ类水体。综上所述,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的排入是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其次是上游水污染物超标,地表水径流携带大量污染物入江,再次是冰封期江水流量小,水温低,污染物降解和水体自净能力弱。5参考文献[1]赵旭,王亚利,王春安.嫩江流域水质水量特征分析[J].东北水利水电,1998(2):16.[2]方乐润.水资源工程系统分析[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0.[3]范晓娜.嫩江水污染趋势预测及总量控制研究[J].东北水利水电,2003,21(12):40-42.[4]苏惠波.嫩江水污染排放总量分配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