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2课惨烈的四年战事【课标要求】简述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过程,认识德奥集团失败的原因。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萨拉热窝事件(1914.06.28)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是一个积极主张进行战争的军国主义代表人物,他极力鼓吹对塞尔维亚(俄国的前哨阵地)进行战争,因此被塞尔维亚的民族主义者视为凶恶的敌人和压迫者而深痛恶绝。这时,奥匈帝国为了向塞尔维亚炫耀武力,进行威胁,决定在临近塞尔维亚边境的波斯尼亚举行军事演习。这种蓄意挑衅的行为,引起塞尔维亚民族主义者的极大愤怒,他们决定刺杀斐迪南。1914年6月28日,斐迪南夫妇在检阅完军事演习后,乘敞篷车前往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的市政厅。车队返回时,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波枪击了斐迪南夫妇,斐迪南当场毙命。2.萨拉热窝事件点燃了欧洲的“火药桶”。(07.28)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07.30)俄国宣布总动员——(08.01)德国对俄宣战——法国宣布总动员——(08.03)德国对法宣战——(08.04)英国利用中立国比利时的援助请求向德宣战。这样,欧洲的帝国主义大国,除意大利还在动摇之外,都卷入了这场血腥的大厮杀。在欧洲爆发的军事冲突,很短时间内就蔓延到远东和近东,日本和土耳其分别加入协约国和同盟国方作战。奥匈帝国和塞尔维亚的冲突发展成为一场世界大战。二、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1)根源: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帝国主义重新瓜分殖民地的矛盾。(2)主要原因:三国同盟与三国协约尖锐对立,加剧了欧洲的战争危机。(3)战争的温床:欧洲各国内部军国主义和极端民族主义的泛滥。(4)军事条件:科技进步运用于军事领域。(5)导火线:萨拉热窝事件(1914年6月28日)三、第一阶段:1914~19161.三条战线:西线:英、法、比——德(具有决定意义)东线:俄——德、奥南线:塞尔维亚——奥匈2.西线战况:马恩河战役(德军150万——英法联军)双方前后共投入200多万兵力、6000多门大炮,在近200千米长的战线上展开激战。联军伤亡25万人,德军则伤亡约30万人,并全线撤退。这次战役稳定了西线局势,德国的攻势被遏制,4到6周击败法国的计划破产。(德军总参谋长小毛奇、法军统帅霞飞)双方进攻呈胶着状态,由运动战转为阵地战。3.东线战况:1914年8月,俄国发动对德国的进攻。俄军两倍于东线德军(30万),德军初战失利。但德军新任东线总司令兴登堡及参谋长鲁登道夫才取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击破的战术,大败俄军(伤亡25万),将俄军赶出了东普鲁士,并攻入俄属波兰境内。但同时,在对奥军的加里西亚战场上俄军大获全胜(歼灭奥军40万)。奥军接连败退。1915年初,德国向东线增调军队,兵力达65个师,加上奥军总共107个师,分为12个集团军,占当时德奥总兵力一半以上。俄国也集结了11个集团军,准备突入东普鲁士和加里西亚。双方交战8个多月,俄军伤亡、被俘达170多万人。这是俄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最惨重的一次败仗。4.西线战况:1915年,为减轻东线俄军的压力,英法联军在西线发动了进攻,但几次下来前进的步幅都不大,于是被迫停止了攻势,西线再次转入阵地对峙状态。1916年是大战关键性的一年,双方最大限度地调动了本国的人力物力投入战争。这一年,德国又把战争重心放到了西线,所以西线发生了几次大战。凡尔登战役(2~12月)——“一战”转折点前后历时10个月,法军累计投入60个师,德军累计投入46个师,双方伤亡人数总计近100万,因此被称为“凡尔登绞肉机”。凡尔登要塞始终牢牢掌握在法军手里,德国想在凡尔登“让法国人把血流干”的企图失败了,法军站稳了脚跟。这次战役不仅是战争中期阶段的决定性战役,而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转折点。索姆河战役(7~11月)——坦克参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规模最大的战役,也是一场巨大的消耗战。短短数月,英军损失40万人,法军损失20万人,德军损失约55万人,双方伤亡人数大大超过凡尔登战役。协约国虽然付出巨大代价,但只不过前进了30千米,夺回被德军占领的领土约180平方千米。双方未分胜负。5.南线: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作战6.巴尔干战线: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四、第二阶段:1917~19181.美国参战的原因:(1)经济利益:德国是美国在拉丁美洲进行扩扩张的主要对手。由于英国的海上封锁,美国与协约国的贸易从1914年的8.24亿美元激增到1916年的32.14亿美元,与同盟国的贸易则从1914年的1.69亿美元猛跌到1916年的116万美元。战争期间,美国还供给协约国各种物资105亿美元,贷款100亿美元。因此,美国同协约国在经济利益上已经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2)政治利益:美国参战前的“中立”,只不过是为了发战争财和等待参战的最好时机。1917年,战争已接近尾声,两大军事集团都已精疲力尽,美国此时参战,既可轻易获胜,又利于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