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新疆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第二学期高二年级语文选修模块期末试卷出卷人:陈志荣审卷人:张群英试卷说明:试题总分150分,时间120分钟,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上。现代文阅读(2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中国传统文化历来重视诚信教育。孔子将道德教育置于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地位,并高度重视诚信教育。“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述而》),其中的“信”是传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教育学生“主忠信”(《论语·学而》),即以诚信教育为主。古人的诚信教育首先是从家庭里的蒙学开始,从婴幼儿抓起,以胎教、父范母仪、生活日用及讲故事等多种形式实现诚信教化。婴幼儿善模仿,父母是儿童的第一任老师。中国古代的父范母仪,特别强调家长对儿童的示范教育。父母长辈常以讲故事的形式对儿童进行诚信教育。中国古代的诚信故事俯拾即是,如商鞅立木、季札赠剑、范式守信等;也有不少因不守信用而败德坏身甚至亡国的故事,如周幽王烽火戏诸侯,颇具警诫作用。传统社会重视学校系统的诚信教育。朱熹提出了完整的德育阶段学说,从“小学”到“大学”是循序渐进的德育过程。8至15岁受“小学”教育,16岁、17岁受“大学”教育。两者的道德教育有不同的内容、方式和方法。“小学”阶段只是“教之以事”,注重行为的训练;“大学”阶段就要“教之以理,如致知、格物及所以为忠信孝弟者”。朱熹还编辑“圣经贤传”和三代以来的“嘉言善行”为《小学》,作为“小学”德育教材;编著《四书章句集注》为“大学”教材,此书成为元之后科考的必读书目。在不同年龄段施行不同水平层次的儒家经典教育,为学子包括诚信在内的价值观的萌发、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诚信教育,不论是私塾、官学,还是书院,皆行“明人伦”,“成德为事”。明清之际书院风起、私塾涌现,为进行系统的诚信道德教育创造了有利条件和基础。传统学校诚信教育注重人的行为、习惯的养成,反对空言说教,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陆王心学和程朱理学虽在道德教育上分歧很大,但都重视生活实践,强调对道德规范的认知和信服必须与生活实践相联系,做人做事不可脱节,朱子的“格致工夫”与王阳明的“事上磨”在一定程度上互通。传统社会的礼俗文化承载着社会诚信教育的重要使命,是一种乡土社会中自然的教育。礼俗作为一种得宜的规范和生活方式,与法律、制度的表现形式和作用方式有很大的不同,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道德,有时甚至会超越道德的权威和效力。礼俗的主要形式有三:古已有之、口耳相传的风俗,人们认同和遵循的“人情”习惯,成文或不成文的家规、族规、村规和民约。通过礼俗约束民众从而实现“礼治”是传统乡土社会维护秩序和治理的基本方式。礼俗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底色,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诚信心理和行为习惯。(摘编自沈永福、邹柔桑《论中国传统诚信的运行机制》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在孔子的学说中,诚信教育不仅属于道德教育,而且是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B.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教育,家庭教育是诚信教育的起点,强调父母的示范作用。C.中国古代父母长辈在家给儿童讲故事,旨在使其顺利接受学校系统教育而更诚信。D.中国古代培养人诚信的实践经验较为丰富,到宋代形成了一定的学校诚信教育体系。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列女传》记载周文王之母“及其有娠,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强调的是胎教的重要作用,可补充论证第2段的论点。B.若对父范母仪展开论述,应强调父母的行动示范比言说对子女更有影响力,可用父范如曾子、母仪如孟母的事例做论据。C.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的逻辑结构,侧重论述传统学校诚信教育的系统,指出了私塾、官学和书院诚信教育的一致性。D.可选择成语“言行一致”“言而有信”“一诺千金”等,作为文章中关于中国传统社会重视诚信论述的依据。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家长重视诚信教育,孩子就会不说谎、诚实做人并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B.如果学校采用丰富恰切的诚信教育的形式,就能显著地提高培养学生诚信品质的效率。C.只要家长和教师都做到注重生活细节、表里如一,学生自然就能做到诚信做人。D.传统乡土社会已经瓦解,以社区为特征的城市对市民诚信教育无能为力。(二)文学类文本阅读(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城张中行①城,就来源说不温雅,是为防守;于内,是舍不得自己的所有;对外,则是把不少人看成小人或敌人。人,有理想的一面,但更多的是现实一面,既来之,则安之。对城也是这样,既然有了城,日久天长,就觉得还是以有它为好。于我,当然也欢迎城的繁华和方便,并曾设想,在城门外或内,找到个《老残游记》中那样的高升店,也许可以喝白干,佐以花生仁,然后饱餐黍米饭,兼听“画角声断谯门”了。②我的出生地是农村,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