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页共NUMPAGES8页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之我见【内容提要】诗歌凭借精练的文字、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美好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诗歌教学该如何进行,是每个语文老师必须重视和探讨的问题,而寻找到切实可行的教学方式,最大限度地挖掘出诗歌的人文内涵,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是我们语文教师的主要任务。【关键词】诗歌鉴赏朗读能力【正文】所谓文学鉴赏,是指通过语言的媒介,获得对文学作品塑造的艺术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引起思想感情上的强烈反应,得到审美的享受,从而领会文学作品所包含的思想内容。马克思指出:“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音乐对他来说不是对象。”(《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五千年的文明史熔铸了璨如星河的优秀诗篇。作为中国民族文化瑰宝的古典诗词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徜徉其中,不仅能让人获得美的享受,还能增加文化积淀,提高文学素养,让我们得到一种情感、民族性格的熏陶。诗歌凭借精练的文字、丰富的想象、真挚的情愫、美好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自“三百篇”以来,经楚辞、汉乐府、魏晋南北朝诗,迄唐诗宋词元曲,其间不绝如缕的是两千多年来诗人们忘情于其间的醉心之作。有“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之豪情壮志之辞,也有“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之羁旅思乡之作,更有“谓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之感时怀世哀伤民生之音。面对如此感人的文化遗产财,如何去品析、研读、讲授呢?一、跨越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的鸿沟鉴赏者若不具备应有的审美能力,是无法进行鉴赏活动的。对于古典文学、古文化传统知识方面积淀的贫乏,审美能力的有限,学生对古诗内容的感知尚有一定难度,对于诗歌中隐藏的言外之意就更难以品味了。由于年代久远,古诗与现代人本身就存在隔膜,鉴赏者与鉴赏对象存在一个鸿沟。诗歌鉴赏教学中如何让学生跨越这道鸿沟呢?首先,教师要设法让鉴赏者(学生)和鉴赏对象在同一平面上对话,排除诗歌旳异己之感,把古诗传达的情感内化为自身的情感。虽然世殊事异,但有些景有些情是永远不变的,比如日月山川花草鸟树,比如离别乡思失意忧愁。古典诗词在主题情感方面并没有多少高深莫测,而只是在文字组织、文字的运用、表达的方式上独具特色,独具匠心,因而也独具魅力,经久不衰。比如以下一首诗歌鉴赏题:阅读下面一首唐诗,赏析第四句。听邻家吹笙郎士元风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这样一个没有细分的大问题让很多学生不知从何写起,大概在课堂上思考了十几分钟后我让一学生口头作答,该学生这样答:这句是写出了春天邻居家桃树开花的情景,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对邻家的向往。我不置可否,而是另外提问:先撇开这道题目,就看诗歌本身,这首诗是大致写什么内容的?学生抓住题目回答:听吹笙。我点拨道:是的,也就是听音乐,既然是一首写听音乐的诗,那么它的主题肯定表现音乐的某种特点的,那么所表现的情感肯定是听音乐的感受,那么即使诗写到其他事物,它都应该是为了表现这个主题这种情感服务的。接着我又叫了另外一位同学回答,该生答道:这一句写作者怀疑邻家有桃树开出万外朵桃花,是诗人听了音乐后的感觉、想象,通过桃花开得多有热闹,从侧面烘托出音乐的热烈、欢快。又有一个学生补充回答道:桃花盛开是从视觉上看的,而音乐属于听觉,以视觉所看到的事物写听觉感受,运用了通感的修辞,非常巧妙。这两位学生都把握得很好。我在引导学生时特意点出听音乐而不是听吹笙,因为说听吹笙容易让学生产生隔膜,而听音乐则让学生觉得熟悉亲切,在解读诗歌时也能联系自己平日听音乐的感受,这种感情古今都是想通的,有些音乐让人低沉,有些音乐让人欢快,学生透过诗歌的语言感受到了音乐的欢快。我还让学生联系教材中所学过的写音乐的古今诗文进行探讨,比如《琵琶行》、《李凭箜篌引》,从表达技巧各异,语言不一的古诗中感受各种不同的音乐。诗歌鉴赏教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教师、学生、诗歌之间情感交流的过程,而学生在解答诗歌鉴赏题时也需要融入诗歌的情境,才能下笔有神。第二,通过“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来消除与古诗的隔膜。《孟子·万章下》有言曰:“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的正确的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文德》中说:“不知古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2003年高考诗歌鉴赏考到王维的《过香积寺》,王维人称“诗佛”,晚年诗笔常带有一种恬淡宁静的气氛。这首诗,就是以他沉湎于佛学的恬静心境,描绘出山林古寺的幽邃环境,从而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