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基于虚拟学习型团队的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模式探究摘要:科研能力是教师素质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也不例外,但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状况尚有不少欠缺,这不仅不利于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也会影响到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从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现状出发,以虚拟学习型团队为基点,分析并试图创建一套适合高职院校教师的新型科研模式,并提出实施要点和建议。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科研模式;虚拟学习型团队一、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现状与成因(一)意识层面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意识普遍不足,相当一部分高职教师认为,科学研究就是为了评职称,对于教育质量以及自身能力提高作用不大。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首先是因为高职院校教师的科研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对科研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只要认真地“传道、授业、解惑”,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殊不知,教学与科研是不可割裂开来的,科研并不是闭门造车,要紧贴实践需求才能更好地发挥科研的价值,也更能够催生高质量的教学活动。对于高职院校的教师而言,课程紧贴实际需求,培养目标紧贴社会需要,这对于科研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应该充分利用这一优势。(二)行为层面一方面,高等职业教育虽然发展较快,但毕竟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教师的学历水平大多不高,科研能力的基础较弱,加之缺乏科研带头人的引导,大部分教师在科研方面处在极其被动的地位;另一方面,高职院校的教师将大部分的精力投入在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工作上,很多时候科研则处在可有可无的位置。(三)制度保障层面作为办学主体,高职院校对于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的较少,整体的科研氛围较之普通高校也逊色不少,相应的经费支持、制度保障也难以与实际需求相匹配;另外,针对教师的评价体系仍需完善,不能仅仅以就业率等数字来判断一位教师的优劣,良好的考核激励制度能够引导教师对自身的评判标准,同时进行相应的行为转变。二、虚拟学习型团队理论基础及适用性分析(一)虚拟学习型团队关于虚拟学习型团队的定义,不同的研究者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虚拟学习型团队是一群人为了达成一个共同目标而跨越时间、空间甚至组织的边界进行合作,强调共同目标的达成;[4]有的研究者认为,虚拟学习型团队是由一些跨地区、跨组织并通过通讯技术的连接而共同完成任务的团体,强调技术的运用,尤其是现代网络技术的使用;[5]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虚拟学习型团队的关键在于选择最合适的人进行合作,这一看法更加重视人员的配置及人力资源的优化;[6]近年来,虚拟学习型团队常被运用在企业间的合作项目中,也有学者将其应用到跨院校的学术科研中以及社区教育中的学习型团队建设的创新模式中。[7]这些都展现了虚拟学习型团队的强大生命力,它不仅能充分应用更新迅速、使用便捷的网络,也更顺应学习型社会建立的大潮。虚拟学习型性团队是学习型团队的进一步创新,它往往具有以下四个特点:(1)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性:团队成员不是固定的,根据要完成的目标不同,成员会有所变动,团队成员的准入和退出机制弹性较大;(2)组织边界模糊性:虽然虚拟学习型团队依然是团队性质,但是没有清晰的组织边界,它更加强调资源互补和效率,重视共同目标的达成;(3)团队文化的重要性,团队文化在虚拟学习型团队中至关重要,由于团队成员的不确定性以及组织边界的模糊性,想要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团队就需要团队成员建立能够共同维护和遵守的团队文化,保障团队形散而神不散;(4)人力资源配置的选择性“人是第一生产力”,在依托现代化技术的虚拟学习型团队中也不例外,由于更加强调共同目标的达成以及团队效率,虚拟学习型团队中尤为重视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需要清楚地了解团队成员的优势和劣势,优化人力组合,使其相互补充,将效用发挥到最大;(5)充分运用虚拟技术在虚拟学习型团队的运营过程中,充分利用虚拟技术是必要条件,这已经成为虚拟学习型团队的重要技术支撑点。(二)虚拟学习型团队对高职院校教师科研的适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