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跨度有粘结预应力楼盖框架主梁结构设计摘要:本文结合工程实例和笔者多年设计实践工作经验,详细探讨了大跨度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楼盖框架梁结构设计过程中的主要设计参数计算和强度验算,对张拉施工时预应力的损失进行了科学计算,确保了工程结构设计的经济性和合理性,并对张拉端节点处理措施进行了论述。关键词:结构方案;框架主梁;有粘结预应力;节点构造1工程概况衡阳市某机关单位综合办公楼工程,共四层,为会议和办公设施,总建筑面积为13000m2,其中会议室兼作小礼堂用,位于大楼四层左侧;建筑面积475m2,平面长25m,宽19m,能容纳250~300余人;综合楼与相邻建筑单体之间设置伸缩缝,采用大跨度混凝土框架结构;其它跨度为19m,沿会议室方向与柱网正交。2建筑结构方案的选择上述尺度的天面楼盖结构,可以采用多种楼盖结构方案,如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排架结构,普通钢筋混凝土密肋梁板结构等等。在进行天面楼盖结构方案比选时,首先考虑的是要满足业主对使用功能的要求。该综合楼与周边办公楼单体用伸缩缝分开,天面与周边楼层的走廊相连,业主要求综合楼的天面可作为职工休息时间的活动场所。因此,不能采用较大的坡度的屋面形式,而且对受力主梁的挠度变形要求比较高。在这种情况下,就不能选用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若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密肋梁板结构,密肋次梁要沿会议室的方向密布,跨度为19m,为满足挠度及裂缝宽度限值的要求,估算梁截面的高度达到1300mm,截面这么大的梁如此密布,不能满足会议室内部上空的美观要求。同时,密肋次梁支承在两端框架边梁上,产生较大的扭矩和剪力,框架边梁的抗剪扭能力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果采用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屋面楼盖采用压型钢板混凝土组合楼板,那么在结构原理上,是比较合理的。但与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结构相比,钢材的使用量比较大,建筑成本较高。综合以上的分析,框架主梁采用后张法有粘结预应力结构,框架主梁的截面为400mm×1200mm,具体的结构布置见图1,采用钢筋混凝土肋形梁板结构,楼板厚度为100mm,梁、板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40,柱子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截面650mm×700mm,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采用C30,在梁、柱节点处,混凝土强度等级按框架主梁采用C40。3有粘结预应力框架主梁的设计荷载作用于梁上的恒荷载包括梁板自重、面层及吊顶自重,活荷载按人群有可能密集的情况采用/m2。梁上线荷载标准值共计kN/m线荷载设计值共计kN/m。由于该会议室周边的均布置多层的办公楼,对风起了遮挡的作用,在结构计算中可不考虑风荷载。设计基本参数本建筑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抗震设防烈度为Ⅶ度,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抗震等级为三级,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场地类别为Ⅲ类。结构受力计算取一榀钢架作为计算单元。在柱边支座处,梁截面按矩形考虑,计算截面见图2a;在跨中,考虑楼板作为翼缘参与受力,梁截面按T形考虑,计算截面见图2b。材料的选用框架主梁预应力筋按双束设置,按照抛物线线型设置,分为三段,反弯点设在离支座(Lo为梁计算跨度)处。预应力筋采用低松弛高强度钢绞线,每束采用6φ,强度标准值fptk=1860N/mm2,设计值fpy=1320N/mm2,张拉控制应力为,fptk=1395N/mm2。每束预应力筋的张拉力P=6×139×1395=1163kN。锚具采用OVM锚具系列,一端张拉,张拉端分别设在梁的两端。支座及跨中非预应力筋均采HRB335级,直径为25mm,通长设置。预应力梁的验算按照上述的配置进行验算,得梁端的配筋强度比λ=,小于规范要求的;考虑受压钢筋的梁端相对受压区高度为,满足规范不大于的要求;底面和顶面纵向非预应力钢筋截面面积的比值为,纵向受压非预应力钢筋的配筋率为%%,纵向受拉钢筋按非预应力钢筋抗拉强度设计值折算的配筋率为%%,以上几项均满足规范的要求。预应力损失的计算张拉端锚具变形和锚具内缩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11=/mm2,预应力钢筋磨擦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12=/mm2,预应力钢筋应力松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σ14=/mm2,混凝土的收缩和徐变引起支座的预应力损失σ15=/mm2、跨在的预应力损失σ15=/mm2,两束预应力钢筋采用一端张拉,并在两端同时张拉,得:支座第一批预应力损失:σLI(支)=1/2=/mm2;跨中第一批预应力损失:σLI(中)=1/2σLI(支)=/mm2;支座第二批预应力损失:σLII(支)=σ14+σ15=/mm2;跨中第二批预应力损失:σLII(中)=σ14+σ15=/mm2;支座总预应力损失:σL(支)=σLI+σLII=/mm2;跨中总预应力损失:σL(中)=σLI+σLII=/mm2;支座有效预应力:Pe(支)=6×139×=779kN。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