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改革开放以前,山东农村劳动力转移受制于人民公社体制和城乡隔离体制因素的约束。转移波动较大,但总量小,转移渠道较窄。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的改革,社会经济得到较快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以较大规模、较快速度进行,并呈现明显的阶段性特点。这个时期大致上可分为以下三个阶段:1、1979年―1988年间,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农业生产率的提高。农业剩余劳动力在量涌现出来,开始向非农产业、城市转移。这一时期,我省农村劳动力由1978年的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万人,年均增加67万人,年均增长%。其中,非农产业劳动力由万人增加到1988年的万人,年均增加万人,年均增长%。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由1978年%上升到1988年的%。这是继1985年的“大跃进”以后的又一次农业剩余劳动力大规模向非农产业转移。所不同的是,这次转移是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剩余农产品供给增长基础上的转移,是农村乡镇企业大发展,对农业剩余劳动力形成巨大拉力的作用下发生的。有力地促进了农村经济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我省农村劳动力构成单位:万人年份农村劳动力农业劳动力比重%非农业劳动力比重%197819851988199019911992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1989―1991年继我国经济上一阶段的大发展之后,进入治理整顿的新阶段,受经济周期波动的影响,部分已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农业回流。这一时期,国家进行了为期三年的治理整顿,一部分乡镇企业关、并、转,城镇也对进城务工农民进行了一定的清理,一些转移到非农产业、城市的农村劳动力不返回农业。1989、1990、1991年,非农产业劳动力分别为万人、万人、万人。1991年比1988年只增加21万人,年均增长%。而农业劳动力却增加了204万人,年均增长%。三年间,农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比例不仅没有降低,反而有所回升,比1998年又提高了个百分点。3、1992年以来,农业剩余劳动力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大规模转移的新阶段。1992年以后,市场经目标确立,改进程加快,我国经济开始进入又一个高速增长期限,农村劳动力转移重新进入快速转移阶段。表现为跨地区、跨行业、跨产业大规模而又持续的转移和流动,并呈现多元化的就业结构。这一时期,农业劳动力由1991年的2647万人降低到1995年的万人,所占份这%。非农产业劳动力由1991年的万人上升到1995年的万人,所占份额达到%,年均转移速度为%。值得注意的是1996年以后,我省政府农村劳动力转移速度明显降低。农业劳动力由1996年的2475万人降到2000年的2463万人,所占份额下降到%。非农产业劳动力由1996年的1090万人上升到2000年的1177万人,所占份额为%,年递增速度为%,比上一阶段下降个百分点。这说明目前经济发展情况下,农村劳动力就业空间很难再拓宽,一些找到适宜劳动岗位的劳动力也逐渐稳定下来,进入就业基本稳定阶段。而且由于城乡隔离体制等因素影响着劳动力的转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省作为一个人口大省、经济大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仍将以钟摆式流动作为基本形式。2000年我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呈现出新的特征1、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而且转移劳动力仍以男性人口、轻壮劳动力为主。近几年,农村劳动力在转移过程中返回的比重逐年降低,由1997年的%下降为2000年的%,如果扣除返回到本地仍然从事二、三产业部分,返回劳动力的比重则更低。返回的比例降低,说明转移劳动力的目的性增强,稳定性提高。从转移劳动力的性别来看,在地域性流动中,男性人口是地域流动的主流。在2000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男劳动力所占比重达%。从流动人口的年龄来看,轻壮年劳动力是生力军。18岁以下的比重为%,18-40岁的比重为%,40岁以上的比重为%。2、从产业流动来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行业集中在劳动密集型行业、生产建设第一线和低层次的商业服务业。在2000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移到第二产业的占%,转移到第三产业的为%,到异地仍然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所占比重为%。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以省内转移就业为主,城镇吸纳转移劳动力比重上升。2000年农村劳动力在本省内转移就业的比重达到%。其中,转移到乡外县内的占%;县外省内的占%。跨省转移的占%,转向外省的劳动力也以就近转移为主,就近转移的背后有经济成本在起作用。城镇吸纳转移劳动力的比重上升。2000年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转向省会城市的占%;转向地级市的占8%;转移到县城的占%;转移建制镇的比重为%,小城镇吸纳劳动力的优势在逐步体现。4、地理位置和经济发达程度的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