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国近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86——1995)之三六、关于传统经济与近代化近代农业发展与不发展学者们一般都认为在近代农村封建的土地所有制一直存在并占优势地位,农业资本主义十分微弱,争议较多的是关于新式农垦企业的性质和地位问题。丁长青认为新式农垦企业从事商业性农业,引入新的劳动组织、经营方式和新技术,有着明显的资本主义性质。刘圣宜、戴鞍钢、黄逸平、毛德鸣等也持相似观点。章有义等认为新式农垦企业不仅在数量上一直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而且在性质上绝大多数都不是真正的资本主义企业;朱坚真认为在产业结构单一狭窄的条件下,生产要素内部固有的矛盾无法通过资本主义农场营形式解决。王玉茹指出中国农业落后于日本的原因在于中国没有出现类似日本式的农业资本主义革命,而政府对农业投入太少,农业生产能提供的剩余增量也很少。关于近代经营地主的情况,刘克祥作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他分析了经营地主的经营方式和规模、资本构成及运营等,认为近代经营地主是具有某种资本主义性质的地主经济,由于近代中国城乡资本主义是建立在不断下降的社会生产力和劳动生产率基础上的,这就从根本上堵塞了经营地主向资本主义农业企业演变的道路。《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第三卷考察了近代农业中经营地主、富农经济、农业公司和农场这三种形式后指出:经营地主的优越性在于规模经营,但在多数情况下经营地主并不比出租土地、个体生产能获得更高的产量,这除了是由于地主不善经营外,还因为中国集约化的小农经济有不可低估的生产效率,而规模经济在这种集约农业中并非重要因素;富农经营的主要优越性在于劳动力,富农以家工带领雇工,是传统农业条件下最有效率的劳动力组织。但富农经济极不稳定,其作用不大;农业公司和农场的主要作用在于把股份集资制度入农业,并部分地引入了新式生产工具和科学技术,在垦荒和提高土地利用效益上有所贡献,但因其数量很小,在整个农业中作用微乎其微。这些关于不同经营形式生产力状况的分析,对我们今后的进一步研究颇有启示意义。[43]过去学术界多强调近代农业的不发展,并特别指出到本世纪三四十年代农村经济已面临危机。近几年强调不发展者仍有不少,例如章有义指出近代中国人口和耕地增加较快的时期是19世纪末至抗战前夕,但耕地增加而农业生产力实际在下降的情况在近代中国屡见不鲜;他认为,近代农业总产量有所增长的结论也许是可信的,但人均产量和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论断难以令人相信。近代徽州、东北等地的实证分析表明农田单位面积产量下降;他认为中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于18世纪达到顶峰,并转入停滞状态;19世纪以后直至近代,农业中虽然出现一些新因素的萌芽,但所起作用微不足道,不可高估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新因素中的作用。卢锋、王天奖、魏丽英、符长泉、万振凡、吴存浩、郑庆平……等也分别论述了近代农田单产下降、农业不发展及其原因。也有一些学者较为强调农业发展的一面,例如,吴承明指出20世纪以后粮、油单产都在下降,人均粮食占有量也在下降,但他也指出20世纪以来粮食总产量仍是增长的,于1936年达于高峰;他认为中国近代农业生产力仍然有所发展,生产方法也有所变化,发展甚慢,但基本上还能适应人口增长的需要。吴柏均、邓亦兵、徐秀丽、庄维民、唐文起、刘克祥……等分别论述了无锡、北京、河北、山东、江苏、东北……等地农业的发展及局限。王方中通过对农村地价涨落的研究,指出在本世纪最初30年内,地价上涨,这与农业生产情况较好,农产品价格上涨有关;1931年开始,农村地价大跌,这主要是因为土地收益减低。徐秀丽等通过对近代冀鲁豫三省粮食生产的研究,认为19世纪中后期由于长期战乱和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生产均趋减低;19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农业逐渐复苏;20世纪头30来年,由于若干新式农业技术的引进,及政府采取了一些鼓励农业发展的政策,……粮食生产持续增长,亩产逐渐回升,农业效益较好;20年代末以后,受世界经济危机和国内战乱及天灾的影响,农业生产全面萎缩,到1935年时才有所回复。[44]近工手工业过去学术界较为强调近代洋货进口和国内新式工业的发展对传统手工业的摧残。吴承明等通过对30个传统手工行业的考察,提出了令人信服的修正意见。他们发现这些手工行业中只有8个在洋货大量入侵后被摧毁或部分摧毁,其余22个行业都维持生产,并大部分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到20年代初,所有被考察的行业都或多或少有了工场手工业形式,并且民族机器大工业发展最快的时候,也是工场手工业发展最快的时侯。鸦片战争后兴起的新手工业也大部分有工场手工业形式。汪敬虞认为,近代工厂与手工业的“长期共存”,不是发展中的共存,而是两者都得不到发展的共存。这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工业资本主义发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和独具的特点。陈庆德指出,直到1950年手工业生产仍在工业中占绝对优势,其原因是农村贫农经济的普遍化构成了近代手工业发展的庞大社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