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53-东营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为贯彻落实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建设的意见》精神,加快推进我市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制定本方案。一、产业发展现状(一)基本情况1、自然生态条件。东营市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三角洲地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黄河在东营市境流入渤海。东、北临渤海,西与滨州市毗邻,南与淄博市、潍坊市接壤,总面积8243平方公里,气候温和、雨量集中、四季分明,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多年平均气温12.8℃,无霜期206天,≥10℃积温约4300℃,年平均降雨量555.9mm。土地总面积1188.49万亩,其中农用地和未利用土地分别为564.17万亩和451.74万亩,分别占总土地面积的47.47%和38.01%,是我国后备土地资源最多、开发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全市人均占有土地6.72亩,是全省平均水平的2.6倍;海岸线长412.67公里,滩涂面积约180万亩。东营市地处黄河入海口,是河流、海洋与陆地的交汇带,是世界上典型的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具有多重生态界面,多种物质和动力系统交汇交融,陆地和淡水、淡水和咸水、天然和人工等多种生态系统交错分布,具有大规模发展生态畜牧养殖业、开展动植物良种繁育、培育循环农业生态产业链、发展生态旅游和绿色、有机食品生产的得天独厚条件。同时,生态系统的多样性也为多层次、立体化推进农业生态保护开发建设提供了广阔空间。2、经济社会发展状况。东营市是国家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开发建设唯一叠加区域。全市目前共有人口205.5万,201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2676.35亿元,是2005年的2.3倍;财政总收入499.96亿元,是2005年的1.8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34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025元,分别是2005年的1.83倍和2.2倍。“十一五”期间,市财政支持“三农”资金35.77亿元,是“十五”时期的1.9倍。东营市辖东营、河口2个区,广饶、垦利、利津3个县,共有40个乡镇街道,其中14个街道、23个镇、3个乡。城市综合竞争力列全国第25位。3、农业产业发展情况。在确保粮棉稳定发展的基础上,已逐步形成了畜牧、渔业、林果、蔬菜、花卉和休闲观光农业六大优势产业。2011年,全市粮食面积177.5万亩,总产81.57万吨;棉花面积199.56万亩,总产14.91万吨;瓜菜面积33.55万亩,总产146.2万吨;肉蛋奶总产量72.2万吨,实现总产值58.89亿元,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比重达30.2%,全市人均肉类、蛋类、奶类占有量分别列全省第2位、第2位和第1位,全市畜禽标准化养殖比重达到93%,肉禽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8%以上,奶牛、肉牛、生猪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5%以上,肉羊标准化饲养量达到90%以上;渔业养殖面积185万亩,水产品总产量48.16万吨,实现总产值58.57亿元,建有农业部健康养殖示范区5处,省级健康养殖示范区10处,省级水产原良种场4处,无公害水产品生产基地30处,面积55万亩,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2处,面积20万亩;全市经济林总面积30万亩,速生丰产林面积33万亩,种苗花卉面积3.4万亩,林草、林菜、林药、林菌等林下经济发展迅速,达到2.8万多亩。全市三次产业结构为3.7:71.6:24.7,农林牧渔结构为45.4:1.0:29.8:23.8。一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发展迅速,现代农业园区大批崛起。全市已建成特色水产养殖总面积185万亩、高标准畜牧园区872处、优质棉花基地15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基地60万亩、黄河口优质冬枣基地24万亩、速生林基地40万亩、种苗花卉产业基地7个以及85个现代农业园区(其中包括年产15万吨的工厂化食用菌产业园、2个万头奶牛标准化园区和30万亩现代渔业示范区),成为了全省重要的棉花、蔬菜、禽肉、水产品等生产出口基地,具有黄河三角洲地域特色、生态优势突出、经济效益明显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带初步形成。二是农业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水平显著提升。东营市按照“扶持龙头企业就是扶持农民”的原则,深入实施“531工程”,通过争取财政贴息资金、招商引资、银企对接、动态监管、成立产业化协会等措施,扶优、扶大、扶强优势产业,截至2011年底,全市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530家,其中国家级、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5家,形成了畜禽水产产品加工、果蔬食品加工、粮棉油加工三大产业集群,带动了农业三次产业联动发展,带动了75%以上的农户进入产业链经营,吸纳6万多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的原则,大力实施农民专业合作社“1122”工程,开展市级示范社建设行动,农民专业合作社持续健康发展。截至2011年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620家,范围覆盖了粮棉、蔬菜、畜牧、水产、林果、农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