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PAGE\*MERGEFORMAT142020年4月19日大学生手机调查报告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关于大学生手机“依赖症”调查【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手机已完全走入人们的生活中。近几年来,随着手机价格的下降、短信服务的开通,手机不再是一种高身份的象征或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成为了一种较为普及的通讯工具,特别在大学生这个群体中占有很大的比例。作为一名大学生,我也是手机的使用者。经过长时间对身边大学生的观察,我发现手机是有魅力的,很多学生已完全陷入手机的深渊中,部分人对手机已经产生严重的依赖。她们不能正确看待手机带来的正面效应和功用,极不合理地使用手机。这些同学把大量的时间花在手机上面,在无法使用手机或忘记携带手机时,常会出现情绪的极端变化,如烦燥不安,这种现象实际上已经是成瘾的表现,我们姑且称之为“手机依赖症”。关键字:手机危害依赖预防措施【正文】:为什么大学校园中会出现“手机依赖症”,大学生作为知识水平和能力素养都比较高的一个群体,手机对她们的生活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经过调查研究,意在指出大学生在手机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了解手机依赖症的发生现状及其不良影响,为今后开展相应的研究提供科学依据,从而更好地了解手机在大学校园中引发的各种问题的原因,达到引导大学生正确使用手机的目的。本次研究采用了文献资料研究、问卷调查研究和实地访谈研究相结合的三种方式,把定性和定量结合起来。整个的研究过程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摸底探索阶段,采取文献研究和实地研究的方式,经过大量的阅读以往有关的文献资料,并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得到了很多贴近实际情况的资料;第二个阶段是描述阶段,经过第一阶段得出的具体资料,制作了一份问卷,进行调查研究,掌握研究的整体情况;第三个阶段是根据问卷得出的信息,对研究对象进行观察,得出详细精确的信息;第四个阶段是定性和定量统计分析,得出结果,提出问题的解释性阶段。具体的详细的情况如下:(一)文献资料研究:1973年4月3日,自世界上第一部手机诞生以来,发展20多年后于1987年手机在中国大陆出现,由原先的“大哥大”到现在各式各样、纤巧玲珑,手机不再是身份和社会地位象征的稀有物,而成为普通百姓的平常物。随着手机的普及,关于手机的研究也逐渐兴起。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前,手机尚未普及,这段时期国内研究者更多的关注于手机的设计、使用和消费者购买手机指导等方面。由于手机仍是新事物,人们过多地将关注集中在手机这个物体本身表层上,忽略了手机的使用者、使用手机的影响等方面。90年代中后期至世纪之交,随着手机的普及,手机的使用率逐渐提高,人们开始关注手机使用对使用者生理健康的影响。同时期相关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手机硬件对人身体的伤害,如辐射、燃烧、爆炸等等,可是,这些研究忽略了长期使用手机所引起的非手机硬件上的伤害,如长时间发短信造成的手指肌肉损伤等。同时研究也局限在物理影响方面,忽视了心理、社会等方面的影响。新世纪至今,中国手机拥有者数以亿计。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截至年11月,中国手机用户数3.88亿户。手机甚至走进了中小学课堂。人们对手机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机一族的兴起(尤以年轻人为代表)也引来更多的社会关注。这段时期的相关研究涉及到了生理、心理、文化、社会;白领、学生、农民工;短信、游戏、彩铃、mp3、电影等等各个角度和领域。这一时期关于手机的研究主要是从以下几个角度展开的:①经济学角度的分析,主要是集中于影响手机消费的因素方面的研究,相关文献均或多或少的从性别、年龄、教育、收入一些因素入手分析。就大学生手机消费而言,主要从大学生经济状况的角度去看手机消费,涉及到购买手机的原因、选择手机的特点和经济支撑,也为手机开发商提供了相关的参考数据。可是这方面的研究,显然忽略了手机消费对大学生经济状况的影响,对学生传统消费行为的异化及对大学生消费观念的影响。②哲学角度的分析手机消费所反射的社会问题。在《手机信息消费现象透析》一文中,作者王彬认为“短信文化是一种集体的狂欢,短信消费是一种虚拟的自我想象活动,一种变形的自恋,以一个妄想式虚拟自我来克服主体的分裂。经过虚拟的集体狂欢,达到宣泄情绪的目的。其背后所蕴含的是人们对现实的厌倦和鄙弃,对虚拟镜像的钟爱和热衷。”作者从哲学的角度分析了手机短信消费所影射的整体人群的精神现象,短信为人们宣泄情感提供了渠道,满足了人们逃避现实的精神需求。可是结论是建立在消遣娱乐的短信的基础上,忽略人们对短信消费的理性、自主的使用控制。对于手机消费的研究也仅仅局限在短信上,忽视了其它功能对短信消费的影响。同时作者分析的是宏观的群体人,忽略了微观的个体人。③手机功能角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短信功能上,成果显著。而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