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武夷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收集、整理鉴定与保护利用研究罗盛财;陈德华;黄贤格;刘宝顺;周建文;王飞权;叶江华;苏峰【期刊名称】《中国茶叶》【年(卷),期】2017(039)012【总页数】3页(P18-20)【作者】罗盛财;陈德华;黄贤格;刘宝顺;周建文;王飞权;叶江华;苏峰【作者单位】福建省武夷山市农业局,354300;武夷山市茶业局;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武夷山市茶业局;福建省武夷山市农业局,354300;武夷学院;武夷学院;福建省农业厅【正文语种】中文武夷山是乌龙茶与红茶的发源地,种茶、产茶历史悠久[1]。武夷茶区先民开发、利用当地原生茶树有性系品种——武夷菜茶,并以此为基础创造了武夷茶的辉煌历史。19世纪初,武夷菜茶被引进印度等地,为这些产茶国家和地区茶产业发展奠定了种质基础[2]。武夷山是茶树种质资源的宝库。武夷菜茶在世界茶树植物学分类学上占有重要地位。1762年,瑞典植物学家林奈,在再版《植物种志》中将武夷菜茶确定为世界茶树中小叶种的代表种群,并以“武夷”的音译“Bohea”来命名,被称为武夷种、武夷亚种或武夷变种[3]。十多个世纪以来,武夷茶区先民为了保持和提高武夷菜茶的优良种质特性,不断从武夷菜茶中分离选择优良单丛,通过选育对比,培育出许多名丛用于生产,创造了以茶叶优异品质为首要选择条件的武夷茶树单株选育法。并根据各自情况和需要,将各类名丛分别命以“花名”[4]。选育利用名丛是武夷茶区特有的一种传统生产方式,历代选育利用的名丛,种类繁多,统计全山不下千种。林馥泉1943年调查,仅慧苑岩就有名丛花名830余种,并详细记录了其中284个名丛的名称[5]。武夷名丛单丛是先人留下的宝贵财富。它在武夷岩茶生产发展历程中,既是传统名茶[6]、历史品牌、茶文化载体,又是珍贵的古老茶树种质资源。由于历史的多种原因,许多名丛单丛资源不断消失,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实践证明,做好武夷山茶树资源的收集保护、整理鉴定和开发利用,是一项利在千秋的重要而复杂的工作,当地科技工作者及相关业者曾不断为此而努力。本文重点回顾了建国以来,当地武夷名丛单丛茶树种质资源收集保护、整理鉴定与开发利用研究工作的进展情况,为武夷山茶树种质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依据。民间分散管护的特点为:一方面,各岩主精心管护自己的名丛单丛,代代相传,以期永续利用;另一方面,又各自保守不相传,形成互相独立保存的传统保护形式。1940年原福建省农业改进处茶叶改良场由福安迁到崇安县(现武夷山市,下同),组办示范茶厂。1942年,中央茶叶研究所也迁移到此。张天福、吴觉农等先后开展“茶树育种、栽培、加工、茶叶生化研究”[7],建立企山茶树品种观察圃,收集省内外44个品种(观察圃现已无存)。林馥泉编著了《武夷茶叶之生产制造及运销》,为后人研究利用武夷茶树资源提供了基础资料。建国以来武夷山市涉茶单位与个人坚持不懈进行茶树种质资源的收集与保护(表1),但因各种原因,资源圃等常常因人为原因而改变或消亡,保护工作任重而道远。2009年起,武夷山共有6处被省农业厅、南平市人民政府列为福建省茶树优异种质资源保护基地(表2)。(1)特征特性观察记载九龙窠名丛圃定植后第4年(1984年)起,连续观察测定3年;龟岩种植园从1998年起隔年观察测定1次,连续观测5次,至2006年结束。观察测定内容包括:树姿、分枝密度、叶片着生状况、叶片大小、叶形、叶色、芽叶、花器、采摘期、丰产性、抗寒性、抗旱性等。(2)采制试验,对比品质九龙窠名丛圃分别于1985年、1989年、1990年、1991年进行春茶采制岩茶试验,品质评定以肉桂、水仙品种为对照,评选优良类型;龟岩种植园从1998年开始,每年选择15~20种名丛分别采制,连续操作20年,开展综合对比分析。(3)名丛的鉴别、确定面对繁复的名丛原始群体,如何逐一厘清、正本清源,是名丛资源收集整理的关键。通过查对当地有关志著,深入茶区调查研究,反复实验观测对比等,使名丛的鉴别确定顺利进行。2006年9月,由武夷山市科委主持召开成果鉴定会,根据连续30年观测研究积累的相关资料,鉴定出第一批现存主要珍稀名丛共计70个。其中,早生种1个、中生种22个、晚生种31个、特晚生种16个;中叶类32个、小叶类38个;小乔木型5个、灌木型65个。随即将鉴定结果,按名丛分类、原产地、特征特性等,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整理成《武夷岩茶名丛录》正式出版[8]。这是武夷茶区第一次对名丛资源正式整理鉴定,改变了过去名丛单丛多、乱、杂现象,为开发利用打下基础。大红袍长期作为贡茶、“茶王”严格管护,民间少有栽培种植。1989年,陈德华、李秀华等开始对大红袍正本群体扩大无性繁殖推广,栽培面积迅速扩大,至本世纪初,大红袍已成为栽培面积最大的名丛。铁罗汉、水金龟、白鸡冠、半天妖等,通过扩大示范栽培,作为主要传统名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