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指导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指导:关注大学生,关注心里健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对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当代大学生如何调适自己,培养健康的心理,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认真研究的重大课题。近年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引起了社会的普遍关注,2001年3月,教育部专门下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03年,教育部、团中央正式确立每年5月25日为“全国大中学生心理健康日”,呼吁全社会关注大中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为了更好的推进素质教育,掌握新世纪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全面了解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状况,找出问题,明确目标,本文将通过调查、分析、探讨、研究,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进行浅析。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当代的大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生力军,是社会的栋梁、21世纪的主人。作为社会的人,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康的心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身体、心理发展的需要,直接关系到我们培养的人才是否合格,关系着未来祖国事业是否能够顺利完成,更关系着国民精神面貌和心理素质的提高。在高等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的需要,是促进大学生意志个性、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发展的需要;更是适应未来社会竞争,开展素质教育的需要,改善和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需要。心理健康是指人对各种情况的高效而满意的适应.是一种积极的、丰富内持续的心理状态,但近年来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却令人堪忧。大学生正处于生理发展和心理发展旺盛而不稳定的特殊年龄阶段,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心理疾病。一份调查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1475名在校大学生(1~4年级,其中男生656名,女生8名;19年龄18~29岁,平均年龄21.4岁;汉族1252人,少数民族223人)中,心理状况正常者903人,占61.3%;有严重心理问题者130人,占8.8%,有轻度心理问题者442人,占29.9%,有心理问题者总检出率为38.7%,其中学习成绩差、对所学专业兴趣低、有失恋史、对毕业分配担忧、业余爱好单一、知心朋友少、对物质生活不满意等成为出现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部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严重的阻碍了大学生智力潜能的发挥,阻碍了他们学业的进步、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和人际之间的正常交往。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素质教育中一个很重要的课题,研究和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有着深远而重要的意义。二、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心理健康与时代要求的存在偏差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所处的环境决定了其心理的多样化和复杂性,他们的自我意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理想呈现出层次化、多元化,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形成但尚未成熟,性格特征处在塑造成型的关键时期,品德心理结构趋于合理并日渐成熟,但是,现实生活中,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的状况与时代的要求却依然有很大的偏差。作为当代大学生,时代要求他们具有健康的心理状态,这种健康的心理状态应当符合以下标准:智力正常、情绪健康、意志健全、人格完整、自我评价正确、人际关系和谐、社会适应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但在调查中,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心理上存在着一系列不良反应和适应障碍。有关资料表明:国家教委在全国范围内对12.6万大学生抽样调查,发现20%的大学生有心理病患;北京大学1993年对1000名多明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出34.3%的大学生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患;在高等学校退学、休学学生当中,因患有心理疾病的占总数的40~70%,心里健康问题成为影响大学生成才的一个重要因素。其中具体表现为:情绪低沉,感情脆弱,自卑感强,自信心不足,意志品质差、人格欠缺、心理承受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差,人际交往障碍增多等。这些问题显然与时代对大学生的要求、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标准存在较大偏差。作者:保科学生2007-7-417:17回复此发言2大学生心里健康教育指导三、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严重影响他们成才,因此新时期大学生必须设法消除或减轻心理健康问题,培养健康和谐的心理。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教育改革的要求和年轻一代心理发展的规律而提出的,它是素质教育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它是与学校心理辅导、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心理测量及心理咨询等多门学科相融合的、以实践和应用为主的教育活动。在具体确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时,应遵循科学的原则。这些原则主要包括:(1)目标性原则。大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标在于促进学生健康发展,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优良心理品质,提高学生的生存、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的潜能。围绕这些目标,学校心理健康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