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2.我多想去看看》教学设计教材分析这篇课文以第一人称的口吻,讲述了新疆的孩子从妈.妈.的口中了解了北京,因此想到遥远的北京城去看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北京的孩子从爸爸口中了解了新疆,因此想去遥远的新疆看天山的雪莲,抒发了少年儿童向往了解外面的世界的美好愿望。课文选取了北京和新疆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旨在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向往和热爱之情。课文内容不难理解,关键是就一篇短小且内容浅显的篇章,如何落实识字写字、短语句子教学,以及文本所要传达的人文主旨。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猜字谜、熟字加部件、扩词等方式,认识“想、告”等12个生字,随机学习“⟻、丬、”三个偏旁。运用五环习字法指导写“北、京”等6个字。2、通过听、读等方式,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好文中的长句子。3、感受北京、新疆的特点,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识字写字,读好课文的偏正短语和长句子。教学难点:感受两地的特点,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三、教学流程:(一)直接揭题,个性朗读1.师: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我多想去看看》2.学习“想”字。师:“想”是我们本课要认的一个字,你怎样才能记住它呢?预设:形声字相+心扩词识记:想念思想想法3.个性朗读课题。师:谁想去看看?(重读“我”)我想去做什么?(重读“看看”)生:齐读课题师过渡:文章中都写了谁想去哪里看看呢?让我们走入课文来了解吧。(二)初读课文,随文识字1.生听课文朗读,关注本课生字读音,感受文章内容。2.请同学们给课文的每个自然段标上序号。(2个自然段)3.圈出本课要认识的生字。4.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5.读一读,认一认本课的生字,思考哪些字音需要注意?有什么好方法能够记住较难记的字?重点:1)“告诉”,强调“诉”单个字读四声调,在“告诉”一词中读轻声。“告”字可以用猜字谜的方法(一口咬掉牛尾巴)来记住它。2)认识“路”字,学习“⟻”字旁。强调足字旁的字和脚有关,并拓展含有足字旁的字。出示文中的:弯弯的小路宽宽的公路,引导生读。3)出示:非常壮观,认识“丬”和“”两个偏旁。并引导学生交流识字方法。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汤显祖》丹青不知老将至,贫贱于我如浮云。——杜甫6.出示本课要写的6个字,指导书写,强调笔顺。重点:“会”字的人做字头在上,书写时要注意撇捺舒展,左右对称;“走”字的人在下,要注意撇短捺长。另外,走字,我们要注意书写顺序,要先写上面的土,再写下半部分。“北”字的笔顺也要格外注意,北字的右半部分要先写撇,后写竖弯钩。生动笔练习书写。7.指导读两个长句子。1)出示短语:遥远的新疆美丽的天山洁白的雪莲师点拨:只要想一想,短语写了北京城和新疆的距离是什么样的?什么样的天安门?哪里的升旗仪式?你就会将这些短语读好了。2)指生准确读短语,及时纠正3)引导读好句子: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4)指导运用方法读句子:遥远的新疆,有美丽的天山,雪山上盛开着洁白的雪莲。(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再读一读每一段的课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段都写了谁想去哪里?2.尝试提取主要信息,用自己的语言讲文章所讲的内容。师:那你能将两段的内容合起来说说,这篇小短文就是讲:()的小朋友想去(),去();()的小朋友想去(),去看()。3.小结:将文章中几个段落的内容合起来,就可以了解这篇文章大概写了什么。(四)课堂总结这节课,我们一起运用多种方法认识了本课的生字,学习了“足”字旁,并会写了本课的重点生字,我们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读熟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那么文章是如何写出“我”特别想去北京或新疆,又为什么想去呢?下节课我们细致地来学习。(五)课堂练习1、抄写词语北京开门广大2、比较组词广()会()厂()公()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闪读、查读等方式复习“想、告”等12个生字,回顾课文的主要内容。2、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看图、看视.频等方法深入感受两地的美好,表达向往之情。3、感受北京、新疆的美好,进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体会文中的“遥远、壮观”等重点词语的意思,读出文中的感叹句和长句子所表达的情感。教学难点:深入感受祖国山河的美好,产生对祖国山河的向往和热爱之情。三、教学流程:(一)复习导入1.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第二课《我多想去看看》出示本课生字词语:告诉小路天安门广场非常壮观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丈夫志四方,有事先悬弧,焉能钧三江,终年守菰蒲。——《顾炎武》1)生练读2)闪读3)齐读2.打开书,再读读课文,回忆一下,文章都写了谁想去哪里?导入:让我们再次走入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