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之愚见【摘要】就整体而言,我觉得这是政府部门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呼应平头百姓的述求而想做成的一件好事,可以称得上是一桩“民生工程”。但是,好事要办顺、办成、办好,也需要对市场和公众有敬畏之心、谦卑之情。多层住宅加装电梯之愚见8月21日,官媒发布了一条好消息:“杭州老旧小区(的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每台补助20万元!”这之后的背景是:杭州市政府就在当天,“正式确定在上城区、江干区对既有住宅加装电梯进行先行试点”。这这之后的背景是:截至2016年底,杭州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到159.13万人,占总人口数的21.55%,到2020年末,将达到24%以上;户籍80周岁以上高龄人口预计超过30万,高龄化比例超过18%。然而,由于历史条件所限,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一些多层房屋大多未装电梯,居住在这些房屋里的老年人,出行成为一个难题。给自己单元加装一部电梯、以方便出行的愿望在他们心中也越来越强烈。然而,这一所谓的“民生工程”在获得众多点赞的同时,也引来了一些有识之士的思考和不同意见。据我有限的阅读所了解,大体有以下几种:一是财政补助应惠及全民,只补给加装电梯的少数人,有失公允。二是财政补助应实实在在地补到需要的老人身上(如助其换至他处底层住房),结果不需要的年轻人也“搭车占了便宜”,有失合理。三是现买新房,电梯都算公摊;老区不但不用算,现在还给补贴,有失公平。四是当初买房,三、四层最贵;现在卖房(有电梯后),六、七层最贵,高层住户得了两次便宜,有失公道。五是高层需要、底层“反对(占院落、增干扰,少采光、多噪声等)”,不利和谐。六是现在电梯事故频发,要是老房后加,更是凑合应付,不利安全。七是政策套利,买低卖高,不利市场。八是政府部门介入,“消息灵通者”占先,不利廉政。总之,“有失”多多,“不利”多多;“费厄泼赖”,应该缓行(见鲁迅一篇杂文的题目)。就整体而言,我觉得这是政府部门顺应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呼应平头百姓的诉求而想做成的一件好事,可以称得上是一桩“民生工程”。但是,好事要办顺、办成、办好,也需要对市场和公众有敬畏之心、谦卑之情。所反映的问题和不赞成的意见,千万不要闭目塞听,甚至“一棍子打死”,不妨广开言路、虚心纳谏;深入实际、广泛调研;公开讨论、兴利除弊。我是一名65岁以上的老人,恐怕因为利益所在,看法会有偏颇。但作为一名曾学过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退休公务人员,我还是想力求站在我所认可的理性立场上,对这件好事的顺利办成,提出以下几点不成熟的愚见:第一,事涉公众利益,权力机关譬如人大,对此要有个明确的态度。《决定》也好,《决议》也好,总之要通过法定的民主程序,赋予办理此事的法律效力。好比说,明确除了技术、安全等条件不允许之外,多层住宅加装电梯是通例,而不装才是例外。这个道理,就跟现有的城市还要折腾一番挖通地铁一样,是为了整个城市居民出行的方便,符合公共利益最大化的原则。因此,不能以少数人甚至是个别人的利益受损而“顶住不办”、“不了了之”。第二,正因为牵动到利益格局的变动,事涉敏感,政府部门应充分听取利害各相关方的意见和诉求,经“去粗存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调查研究,制定恰当的利益补偿和调节政策。由于加装电梯而引发的买房和卖房、高层和中层、上层(二楼及以上)和底层的利益格局变动,不可不详察。但在如前所述的“通例例外”的大前提下,人类总是有办法通过必要的利益补偿机制加以合理解决。第三,加装电梯的总费用,总的可由政府补一点、企业贴一点(可列入中标条件,企业因获得稳定、规模的订单,也是有降低成本和价格的空间的)、个人出一点“三家抬”。另外,还可以出台一些相关税费减免的优惠政策(譬如低保户就全额免除出资)。毕竟是一桩尊老爱幼、造福邻里的带有公益性质的好事,相信大家总还是愿意有钱出钱、有力出力的。第四,个人出钱,原则上应当占大头,财政补助应当占小头,这也是为了避免出现“公地悲剧”。为此,及时出台协调不同层次住户利益的经费承担比例甚是要紧。一般地来说,底层净补偿,二楼以上的楼层,根据楼层高低,越高者出资越多,越低者出资越低。电梯加装系由老人腿脚不便引起,但一旦建成投运,普惠到离地者多层住户,无论拎东西还是抱小孩,或偶尔有伤痛残疾,总还是希望能搭上这个便利的。第五,按照问题导向,突破瓶颈制约。现如今加装难题主要在于两点:一是底层住户基本属于有弊无利,因而会强烈反对。二是二层以上住户无刚性需求者,可称全无需求因而不愿出资。对此,前者应明确其执行“通例”的法定义务,并按相关政策补偿到位。若还有不配合者,政府自有其解决的方法(相信最后都是能够“政通人和”的,否则“开肠破肚”的地铁也建不成了)。后者除了强调法定义务之外,其出资部分或可经由信贷和财政手段“缓解”。譬如先由政府的专项基金垫资,但在该房今后转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