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2021年5月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May,2021第30卷第2期JournalofMUC(NaturalSciencesEdition)Vol.30No.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杨秀娟1,杨晓轶1,李玉霞2,李灿3,海云翔1(1.甘肃中医药大学,兰州730000;2.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儿科,兰州730020;3.江苏省盐城市滨海县通榆卫生院,盐城224000)摘要:本文通过对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进行了整理、分析,主要从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应用现状及小儿腹泻的发病机理、治法方药、配伍、选穴特点等方面进行阐述,探讨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特点及优势,总结其临床应用成果,为临床治疗该病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关键词:中药穴位贴敷;小儿腹泻;临床应用;研究进展中图分类号:R24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8036(2021)02-0073-04小儿腹泻是临床儿科中常见多发的一种消化道疾病,临床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形状发生变化,并可能引发脱水、电解质紊乱、营养不良、生长迟缓等多种不良后果,已成为严重威胁小儿生命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1]。西医治疗主要对症及抗感染为主,抗生素治疗虽起到一定治疗作用,但由于耐药性和造成肠道菌群紊乱的风险,长期应用存在一定隐患[2]。中药穴位贴敷是将中药与液体辅料调和后外敷于体表的穴位,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或传递至经络及脏腑发挥作用,可通过中药药性与经络腧穴的双重作用而使疗效倍增。中药穴位贴敷作为祖国医学特有的外治疗法,因应用历史悠久、疗效显著、副作用小等优势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3]。本文在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中,以小儿腹泻、中药穴位贴敷、临床应用等为检索词检索了2005年至2020年的相关文献,进一步整理和分析了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应用研究。1中药穴位贴敷概述中药穴位贴敷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以经络腧穴学说为依据,将中药作用于腧穴,借经络的传导,以疏通经脉、活血行气、调节脏腑、协调阴阳,达到外治内效,而起预防与治疗疾病的目的[4]。中药贴敷治病起源于先秦时期,如《殷墟卜辞》、《周礼·天官》、《汉代医简牍》、《五十二病方》及《黄帝内经》等诸多医籍中记载了中药贴敷治疗疾病的内容。《本草纲目》:“山人截疟,采叶按贴寸口,夜作泡如火燎,故呼为穴位贴敷...”张璐所著《张氏医通》提出三伏贴的理论与实践。清·医家徐大椿明确了中药穴位贴敷的作用机理,《医学源流论》云:“外治法,用膏贴之,闭塞其气,使药性从毛孔入腠理,通经贯络,在皮肤筋骨之间,或提而出之,或攻而散之,较服药尤效。”清嘉庆十年(公元1805年),程鹏程所撰的《急救广生急》总结了诸多医家行之有效的外治经验,如何首乌末津贴敷脐,可治疗自汗不止等。清同治三年收稿日期:2020-04-21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81603660);甘肃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项目(2017A-056);敦煌医学与转化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DHYX18-11)作者简介:杨秀娟(1988-),女(汉族),甘肃甘谷人,博士,甘肃中医药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中药及复方临床应用基础研究。通讯作者:李玉霞(1979-),女(汉族),甘肃甘谷人,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主要研究方向:从事中医儿科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研究进展--74中央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第30卷(1864年),医家吴师机《理瀹骈文》提到:“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膏药能治病无殊汤药,用之得法,其响立应”,“外治用药须药味厚重者方能有效”。此书详细论述了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外治方药达1500余首,阐明内治与外治原理一致,只是“内病外取”,标志着中医外治法理论体系的建立[5]。2中药穴位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应用研究2.1贴敷治疗小儿腹泻的临床研究中药穴位贴敷可将中药直接贴敷于小儿的相应穴位上,如神阙穴、中脘穴等,通过中药贴敷刺激相应穴位,有利于中药通过渗透作用到达全身,从而起治疗作用。中药穴位贴敷是中医药的特色疗法,应用于小儿腹泻,安全性高,疗效显著,操作简便,患儿耐受性和依从性较好[6]。2.1.1小儿腹泻分型小儿腹泻属中医“泄泻”范畴,是以大便次数增多、水泻样便等为主的一种小儿常见病。多与感受外邪、内伤乳食、脾胃虚弱等有关[7-8]。《幼幼集成·泄泻证治》中谈到:“泄泻有五:寒、热、虚、实、食积也。故而临床上可将小儿泄泻分为风寒泻、湿热泻、伤食泻、脾虚泻、脾肾阳虚泻等证型。实证中风寒泻多以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为临床特征;湿热泻以大便水样,泻下急迫,量多气臭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