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发展绿色高质农业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应该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导向转变,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助力乡村产业兴旺。一、我县农业绿色高质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县围绕现代农业发展,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突出强抓农业绿色高质高效发展。1、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缩减大麦、油菜等低效作物7.6万亩,减8.8%;新发展蔬菜园艺作物6.8万亩,增8%。建成全省规模连片最大4万亩10公里长西兰花标准化生产基地。在南河、张集、运河、老舍等镇区稳定发展设施农业面积2.2万亩。2、园区建设取得新突破引进江苏大地九丰总投资8亿元现代农业园区,新建1200亩高标准连栋大棚、3万平米智能观光大棚,银洋公司10万立方米冷库;与中粮肉食投资有限公司签署合作协议,共同建设2万亩有机循环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品牌创建取得新成效“X浅水藕”荣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X西兰花”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获初步审定公告,并双双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目录。4、绿色环保取得新业绩规模化养殖场(小区)粪污治理率达70.1%,大中型规模畜禽养殖场畜禽粪便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利用率98.93%;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达142万亩(覆盖率达100%),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使用达93.1%;夏熟小麦秸秆还田基本实现了全覆盖,秋季秸秆收贮利用。二、我县农业绿色高质发展存在主要问题1、农业结构和种植制度调整缓慢全县蔬菜及特粮特经作物占地面积仅20%左右,其中设施农业面积6%左右;优质粮油的比例不高,特别是有机稻米、功能性杂粮占比较低;蔬菜上除了西兰花形成产业集聚外,其他有影响力的不多;规模种养比例不高,百亩以上连片规模种植户仅有5万亩左右,稻田绿色综合种养不足1千亩;耕地轮作休耕还没起步。2、高质技术和复合模式创新滞后我县以高产为主要目标的技术体系比较成熟,但绿色高质技术体系和模式还未健全,有机肥、配方肥施用比例较低,病虫草害的生物防治和杀虫灯、性诱剂、光诱剂等物理防治面积较小,种养结合等生态循环的模式和技术研究不够,畜禽规模养殖粪便污染有效处理利用技术还需完善,生态稻米沼液使用缺乏技术标准,绿色加工技术和信息工程技术更是短板。3、龙头企业和产品品牌带动不强虽然我县已经引进九丰集团和中粮集团等大型企业,对带动产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我县自有农业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偏小,且产品技术含量不高,附加值较低,带动能力不强。另外,我县核心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与寿光蔬菜和东台西瓜相比仍显不够,特别是绿色高质有知名度的品牌不多,市场竞争力较弱。三、我县农业绿色高质发展对策措施我县农业绿色高质要取得新发展,实现耕地地力和土壤质量全面提升,优质产品和品牌产品明显增多,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加快发展,就必须在强化组织领导、宣传发动、资源整合和督查考核基础上,坚持问题导向,抓好关键举措:1、加强农业结构调整与优化,构建绿色高质生产新格局一要加快品种结构优化。水稻上要引进南粳505、南粳2728等优质品种,小麦上要引进防御赤霉病等的抗病品种,蔬菜上要引进优质高抗稳产新品种。二要加快作物结构调整。到2020年,我县要继续压缩低产作物15万亩,扩大蔬菜特经作物15万亩。加快我县粮食生产功能区和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两区”划定,认定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大豆、油菜4万亩,明确区域生产功能区水稻、小麦83万亩。三要加快轮作休耕试点。要围绕冬季农业结构调整,开展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现用地和养地相结合。四要加快产业园区建设。要强化省级江苏X现代农业示范园及市级园区建设,特别要打造全省规模最大乃至全国最大的的10万亩西兰花生产基地,以“X西兰花”地理标志注册商标打造区域公共品牌,争创国家级园区。2、强化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构建绿色高质生产新体系在建立好农业产地环境保护与治理制度的前提下,要加强与省内外科研院所合作,联合开展农业绿色高质生产技术体系的研究与建立。一要研发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技术,继续实现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大力推进有机肥替代化肥和生物农药应用技术,限减饲料添加剂和兽用抗菌药物的使用。二要完善秸秆和畜禽粪污等资源化利用技术,推进全县28个标准化生猪养殖集中区建设,加强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加强秸秆还田和综合利用技术研发,实现秸秆和养殖废弃物综合利用率分别达85%、75%。三要完善废旧地膜和包装废弃物等回收处理利用技术,提高回收利用率达80%。3、强化龙头企业引进与培植,构建绿色高质生产新业态一要大力发展循环农业。积极发展稻田绿色综合种养,科学确定养殖密度、用药品种和饲料种类,防止造成新的污染。积极推行大有镇“猪--沼--稻”生态循环模式,重点研究沼液在有机水稻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