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3
2/3
3/3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全面收益: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的对接收益主要是由收入和费用两个要素所决定,客观准确地反映企业收益对利益相关者来说具有重要意义。收益有会计收益与经济收益之分,能够直接观察到的是会计收益,由于受特定会计核算准则的约束,会计收益并不能反映人类财富的净增加,而经济收益由于其内涵的拓展性,能够反映真实的“收益”,但计量困难。因此,适当的做法应是将两者结合,用“全面收益”的概念体现会计收益向经济收益的回归,引领收益计量的方向。一、经济收益:社会财富观(一)收益概念与经济学渊源亚当·斯密(AdamSmith)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中把收益定义为“财富的增加”,并以“不侵蚀资本为条件”。其后,一些经济学家,特别是艾尔费雷德·马歇尔(AlfredMarshall)将亚当·斯密的收益概念具体化并引入企业,区分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并将实体资本和增值(收益)加以区分,还提出收入必须是已经实现的。到20世纪初,欧文·费雪(IrvingFisher)在《资本与收益的性质》中对收益概念作了进一步阐述,他认为经济学的收益具有三方面涵义:精神收益,指人的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实际收益,指一定期间经济财富的增加;货币收益,指经济资源货币价格的增加。以上三种形态的收益中,精神收益因主观性太强而无法计量,而货币收益因只考虑货币价值的变化而成为一个静态概念,所以经济学家仅着重研究实际收益。经济学家林德赫尔将收益视为利息,该观点将收益确定视为既定时期内的消费加储蓄,积蓄就等于期间内资本的变动。1946年J.R.希克斯(J.R.Hicks)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提出了两种收益概念:事前收益与事后收益。事前收益,即“一个人在某一时期可能消费的数额,并且他在期末的状况保持与期初一样好”;事后收益,即一定时期内,消费额与资本额增值或贬值之和或之差。该概念获得广泛的认可,现在仍在西方经济学理论中占支配地位,并对会计的收益理论产生重大影响。(二)经济收益与资本保全概念密切相连所谓资本保全,是指在资本得到保持或成本得到补偿之后多余的部分才可确认为收益。经济收益强调企业所有财富的增加,是在实物资本得到保持的前提下,企业本期可以消费的最大金额,其有以下特征:以现行成本(实际生产能力)为计量属性,有利于生产耗费的足额补偿,使资产负债表可以反映企业资产的真实经济价值;既考虑交易对收益的影响,又考虑非交易收益对交易的影响,使收益表能够反映币值的变化,即通过币值调整来反映企业的“真实”收益和资产的现实价值;既包括营业收益,又包括意外收获和周围或次要活动所得;既包括已实现收益,又包括未实现收益。二、会计收益观:演进综述(一)原始财产观早期的会计理论与实务中,人们并不十分重视企业的收益,而只关心对财产的反映。中世纪地中海沿岸的商人们进行簿记记录,主要是为了帮助进行财产管理,并没有明确的收益概念,只有财产保全意识,相应形成原始财产观,认为只要某一期末的财产数额超过了该期期初的财产数额,就说明企业有一定的盈利。一是产生背景,即简单、静态的经济环境。该时期企业组织形式简单,资本来源单一,没有出现所有权与经营权的两权分离,没有持续经营的经济现实和理念,生产经营的条件简陋,长期耐用资产比例很小。二是会计特征,即采用单式记账;没有会计分期概念,收益的核算通过盘存、比较经营结束时与开始时的财产物资数量、价值增减变动来计算,类似于现在的“资产负债观”;没有固定格式的收益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