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酸碱盐物理性质-酸化学性质-H2SO4化学性质-HCl酸物理性质-碱化学性质-NaOH化学性质-Ca(OH)2指示剂A、可溶性碱①与酸碱指示剂作用:使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②碱+酸性氧化物→盐+水③碱+酸→盐+水(中和反应)④碱+某些可溶性盐→新碱+新盐B、不溶性碱①不能使指示剂发生变色反应②不能和酸性氧化物及盐反应③能和酸反应生成盐+水(中和反应)④不稳定,加热易分解为碱性氧化物+水物理性质-盐盐盐类的化学性质运用酸、碱、盐的溶解性去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发生钾钠铵硝均可溶,氯中只有银不溶,硫酸钡外都会溶,碳酸磷酸不溶多,碱溶铵钠钾钡钙。用途复分解反应发生的条件:生成沉淀生成气体或生成水下列哪几组物质在水溶液里能发生复分解反应:KNO3+NaClNa2CO3+KNO3BaCl2+Na2SO4FeCl3+NaOHZn+H2SO4(稀)CaCO3+HClA.①2NaOH+H2SO4=Na2SO4+2H2O②CaCO3+2HCl=CaCl2+H2O+CO2↑B.①2FeCl3+3Ca(OH)2=2Fe(OH)3↓+3CaCl2②Cu(OH)2+FeCl3C.①AgNO3+NaCl=AgCl↓+NaNO3②AgCl+Na2CO3D.①H2SO4+BaCl2=BaSO4↓+2HCl②H2SO4+NaClE.①CO2+Ca(OH)2=CaCO3↓+H2O②SO3+2NaOH=Na2SO4+H2O例:①Cu+AgNO3——②Fe+CuCO3——③ZnSO4+NaCl——④BaSO4+KOH——⑤BaSO4+CaCO3——⑥Cu(OH)2+Fe——比较:四种基本反应类型复分解反应(五类)1.下列各组物质的稀溶液,不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A.HCl和Ca(OH)2B.Na2CO3和H2SO4C.AgNO3和BaCl2D.KCl和CuSO44.不能与氯化钡反应的盐是()A.硫酸钠B.硝酸镁C.碳酸钠D.硝酸银5.有一次性区别氯化钠、氯化钡、碳酸钾三种物质的溶液,应选用()A.硝酸银溶液B.稀硫酸C.稀盐酸D.石灰水6.下列物质通常不能与其他物质发生复分解反应的是()A.Na2CO3B.KNO3C.NaClD.Cu(OH)27.下列各组物质能同时存在于同一溶液中的是()A.AgNO3、NaCl、KNO3B.CuSO4、KNO3、Na2CO3C.NaOH、KCl、Fe(NO3)3D.KCl、NaOH、Na2CO3按下列要求,从①烧碱②盐酸③熟石灰④固体二氧化碳⑤硫酸中选出选出适当的物质,填在相应的横线上(填标号):(1)少量存在于人体的胃液中,能帮助消化的物质是____;(2)能降低土壤酸性和用于配制农药波尔多液的是____;(3)既有强烈的腐蚀性和极易溶于水的性质,又可作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固体物质是___;(4)可用作致冷剂的是___。9.氢氧化钾是我国古代纺织业常用作漂洗的洗涤剂,古人将贝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灼烧后的固体与草木灰(主要成分是碳酸钾)在水中相互反应,就生成了氢氧化钾。请按要求写出上述制备过程的有关反应方程式:(1)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化合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复分解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碧”是一种无色的碳酸饮料,将少量“雪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中,然后再加热,溶液颜色的变化是()A.先变蓝后变紫B.变红后颜色不再改变C.先变无色后变红D.先变红后变紫鱼胆弄破后会使鱼肉粘上难溶解于水的胆汁酸(一种酸)而变苦,要减少这种苦味,用来洗涤的最佳物质是()。A、水B、食盐C、纯碱D、食醋食用松花皮蛋时常感到有涩味,是因为制作过程中用到了熟石灰和纯碱等原料。为了减轻涩味,可在食用时添加调味品,这种调味品最好()。A、食盐B、酱油C、香油D、食醋某溶液的pH是5,若将溶液的pH上升到8,应采用的措施是加入适量()。A、紫色石蕊试液B、酸溶液C、碱溶液D、蒸馏水一定条件下,同一化学反应进行的快慢与反应物的质量分数成正比。现用100克溶液质质量分数为30%的盐酸溶液与过量的锌粉反应,为了使反应慢点进行而又不生成氢气的总量,可向所用的盐酸中加入适量的()。A、氢氧化钠B、水C、氧化镁D、碳酸钙在盛有下列固体的试管内,加入足量的稀硫酸,只能得到无色溶液的是()。A、ZnOB、FeC、Cu(OH)2D、Fe2O3苯甲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