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制造产业发展行动计划一、发展基础截止2021年底,我市涉及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制造的企事业单位约30家,2021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约5亿元。拥有时空3D智造云平台、3D打印创新技术中心总部两家在业内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增材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时空3D智造云平台通过链接行业上下游资源及用户需求,进行资源有效整合,把互联网和包括传统行业在内的各行各业结合起来,提供一个优质的产业服务平台和线下示范基地,力争从线上到线下建立3D打印发展生态圈。产业主要集中在3D打印创新产业园、市北区工业科技园、高新区。二、发展趋势目前全球范围内孕育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增材制造产业成为经济发展新增长点,推动增材制造技术与信息网络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设计理念加速融合。全球制造、消费模式开始重塑,增材制造产业将迎来巨大发展机遇。我市增材制造产业与全国各地一样处于起步探索发展阶段,与其它城市相比,侧重各有不同,主要问题集中在几个方面:一是目前增材制造产业发展总体处于新兴技术初级阶段,缺少设计、材料、装备、工艺等环节的关键核心技术。二是产业政策体系尚未完善,政策引导扶持力度不足。三是企业规模普遍较小,创新能力不足,缺乏标准、试验检测、研发等公共服务平台。三、发展目标2021年,全市增材制造业产值达到7亿元,在2020年发展基础上,争取1家企业年产值突破50万元。2022年,全市增材制造业产值达到10亿元,争取1家企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2023年,全市增材制造业产值达到14亿元,争取新增1家企业产值突破过1亿元。2020年,全市增材制造业产值达到20亿元以上,争取培育2家行业领军企业。到2025年,全市增材制造业产值达到30亿元以上,争取2-3家企业年产值突破1亿元,力争引进2-3家企业并培育成领军企业,市3D打印创新产业园建设成国内具有较高行业影响力产业集聚区。四、发展举措(一)发展方向。一是创新驱动,夯实基础。强化技术、制度、模式、理念等创新,突破关键共性技术,健全设计、材料、装备、工艺、应用等环节的核心技术体系,推动技术成果的转化和推广应用。二是需求牵引,统筹推进。面向传统产业升级改造和新兴消费等应用需求,深入推进在航空航天、航海、汽车等领域中创新应用,积极促进在生物医疗、教育培训和创意消费等领域的推广应用,打通增材制造在社会、企业、家庭中的应用渠道。三是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激发企业活力和创造力。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战略研究和规划引导,完善相关支持政策,推进示范应用,促进产业集聚化发展。四是加快布局,实现突破。统筹利用多种资源,形成从技术研发、产业合作、资本运作、产品营销、品牌塑造等多元化、深层次的合作模式,培育2-3家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龙头企业,形成2-3个知名品牌、一批技术、装备、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二)重点园区。3D打印创新产业园、市北区工业科技园、高新区。(三)重点企业。时空网络科技、快速智造技术、无限三维科技产业精密机械、三维制造、科技公司。(四)重点项目。时空网络的3D打印创新产业园、尤尼科技的3D生物打印技术研发及应用、前哨精密机械的激光烧结金属粉末快速成型技术、时空的金属3D打印基地。(五)重点创新平台。时空3D智造云平台、中国3D打印创新技术中心。五、政策措施(一)统筹协调。市经济信息化委会同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统计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及相关区市,统筹推进增材制造(3D打印)设备制造发展相关工作,协调解决发展过程中的知识产权、产业布局等问题,形成资源共享、协同推进的工作格局。(二)政策支持。全面落实《促进先进制造业加快发展若干政策》、《实施千帆计划加快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发展的意见》、《市专利运营引导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已有政策。做好《市“双百千”工程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工作。重点支持增材制造领域创新设计、专用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制造、检验检测、数据和服务、标准制定等重点领域发展。企业新增检验检测设备可享受“首台套”政策。企业采购增材制造设备,参照“机器换人”补贴政策执行。家电、石化、服装、食品、机械、橡胶、汽车、轨道交通、船舶海工等传统行业企业采购增材制造设备和服务的建议纳入技改贴息政策中。(三)凝聚人才。按照《市“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顶尖人才奖励资助暂行办法》、《市人才服务提升行动计划》、《市外籍海外高层次人才一次性奖励实施细则》、《市科学技术局创业创新领军人才计划实施细则》、《高层次人才创业中心管理办法》、《市鼓励中介机构和个人引进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实施细则》等政策规定,加大对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