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可编辑修改-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升共产党员修养是党的建设的永恒课题。重温经典,让我们不忘历史,从中受到教育与熏陶。今天我们引经据典,结合工作和生活,交流如何提升共产党员的修养,做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1939年7月,刘少奇同志在延安马列学院就加强党员修养问题做讲演,形成著名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一篇闪耀着马克思主义理论光芒的重要文献,具有持久生命力和广泛的影响力。76年后的今天,重温这篇著作,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提高党性修养的一系列重要论述,更加自觉地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和举措,更加有力地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永葆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为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做好充分准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全面阐述共产党员在理想信念、思想理论、道德品质、组织观念、工作作风等方面的修养问题。它的主要内容是:第一,强调共产党员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共产主义世界观,阐述了加强共产主义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第二,每个共产党员都应该加强各个方面的修养,而“思想意识上的修养”是“一切其他修养的基础”。第三,将儒家“修养”概念引入党建领域,提出共产党员要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加强个人道德修养。“修养”出自于孟子的“修身以养性”。第四,强调共产党员必须坚持严格的组织纪律性,要“发扬和提高无产阶级的正气,克服一切邪气”。刘少奇同志反复强调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和纯洁的无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一个党员的重要性,要求党员坚持自内反省和外在监督相统一。今天我们之所以重温经典,是因为《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对76年后的今天影响深远、意义重大。很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老同志都曾回忆说:“一想起少奇同志,就会想起我们曾经熟读过的《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是一本深入共产党员之心的书。我们这一代谁没受过他的熏陶和教育。”在和平建设年代,《论共产党员修养》是我们党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刘少奇同志坚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的写照。习近平同志在2007年5月撰写的《领导干部要带头树立八方面的良好风气》中指出:刘少奇同志曾说:“即使在他个人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有做各种坏事的可能的时候,他能够‘慎独’,不做任何坏事。”‘慎独’是道德修养的一种重要方法,是衡量一个人道德水准和思想品质的试金石。党员干部的一言一行,必须表里如一地按照党的要求去做。在党组织和群众监督的情况下,能遵纪守法,恪尽职守,做好工作;在独立工作、无人监督、无人约束的情况下,在八小时之外无人知晓、无人问津的环境里,在可能做坏事的条件下,也要对自己有很高的要求,独善其身,临深履薄,坚决按照党纪政纪条规和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思与行,随时戒备不良的思想和念头,按照党的要处己、处人、处事,保持高尚的气节和纯洁的心灵。许多事实表明,一些共产党员不廉洁自律、犯了错误,往往是在缺少监督的情况下发生的。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高度警觉和注意。有的人与领导、群众在一起时,恭恭敬敬,循规蹈矩,说话‚滴水不漏,头顶闪烁着荣誉的光环,讲话、作报告均不乏信念、廉洁之语;背着领导和群众时,在别人注意不到的场合,又是一副面孔:放纵自我,举止轻狂,说话随便,心浮气躁,营造个人‚社交圈‚生活圈,搞亲亲疏疏,用公款吃喝玩乐,把低俗当有趣,视堕落为享受。他们抱有一种侥幸心理,所做之事反正不是在众目睽睽之下,保险系数比较大,无人知道。由此,我们将结合当前工作和生活,共同探讨和交流共产党员的修养,我想跟大家交流一下几点:一、谈学习。发展无止境,学习无止境。人们都希望有点气质,却往往寻错了路径。有常言“人靠衣装马靠鞍”,于是不少人就倾力在形式与外表上倒饬。这固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形象与印象,但终究是漂亮而不美丽,夸饰而不典雅,奢华而不高贵,离那种卓然超凡的气度相距甚远。气质这种东西,的确难于捉摸,不易表达,却是真实存在。一个人有没有气质,及其高、下、粝、绮,往往一眼便能看得出来,立马就能感觉得到。原因就在于,气质既是外象表现,更是内在禀赋,可以说是外在与内在的统一,形表与学养的统一,心愫与理智的统一,情境与灵韵的统一。而其外象,又总是由其内蕴起作用。有什么样的内蕴,就有什么样的外在形象。苏东坡说“腹有诗书气自华”,有文化的涵养与浸润,气度自是不凡。确然,文化能够祛除俗靡,砥砺粗质,赋予人以内在能量与精神资源,使人变得睿智、高洁而儒雅。而当良好的心理素质、丰赡的知识蕴寓和卓越的社会实践达到合理对接与有效融会时,气质就显其高雅超凡。气度的养成,固然也取决于阅历、心性等因子,但从根本上来说,始终都以文化为根脉与源泉。即便是在商品社会里,在市场经济中,物欲和金钱也丝毫不能撼动这一铁律。日本近代实业之父涩泽荣一,将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