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6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6页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对策研究推进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是建立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举措,对统筹城乡发展,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探索建立农村养老、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作为一个农业大省,我省仍然还有相当比例和数量的农民没有彻底解决温饱问题,迫切需要得到基本的生活保障。但从目前的情况看,农村社保制度的建设发展还不能满足这一需要。尽管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在我省一些地区已初具雏形,但大部分地区仍未真正建立起来。当前,影响我省农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建设的重要因素有:一是认识问题。长期以来,城镇是事实上的社保体系建设的重心。而对在农村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认识上仍存在差距。如有的同志认为,农村孤寡老人有“五保”制度,农民有自己的责任田,吃饭穿衣有保障,在农村实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没有必要。还有的同志认为,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深,在现有的经济发展水平下,推行农村低保,条件尚不具备。再就是政策宣传不够深入广泛,一些处于工作一线的乡村干部对“低保”知之甚少。有同志甚至认为,农村“低保”不过是传统农村救济工作的翻版,因而在实际工作中缺乏积极主动性。二是政策问题。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尚缺乏相关的政策法规依据和必要的约束手段。目前,国务院和民政部还没有出台关于农村低保的规范性文件,国家也没有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因此,地方政府推进这一工作难度较大,具体体现在工作中存在管理不够规范、程序不够严格等问题,如:证、本、表、册不够健全完善,保障对象的申请、审批、注销程序和保障金的发放程序执行也不够严格,一定程度存在随意性和无序性。三是资金问题。我省各地方财政多数属“吃饭”财政,农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落实存在较大困难。以XX市为例,目前,全市符合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条件的农户31135户,人口68136人,若按现有每月保障补差15元/人计算,全市月需保障金102.2万元,年需保障金1226.45万元。多数地方的保障资金实行县、乡、村三级负担,其中乡村负担70%以上。据调查了解,目前,县级财政负担的少数保障资金尚可到位,乡级财政特别是贫困区多数属无力负担保障资金。村级负担的保障资金一般要求从公益金、公积金或村级集体经济中列支,但近几年农村自然灾害十分频繁,农村市场持续疲软,农民收入难以增加,有的地方甚至逐年减少,相反农村乱集资、乱摊派、乱罚款现象十分突出,农民负担不断加重,“三提五统”收缴困难,因此村级负担的保障资金也失去了来源。由于保障金的严重不足,优惠政策难以兑现。各地虽然为保障对象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由于牵涉有关部门的切身利益,兑现起来难度很大。我省是农业大省,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建立与完善我省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稳定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是国家和社会为保障收入难以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农村贫困人口而建立的一种社会救济制度。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既能及时有效地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又能促进农村社会经济稳定协调发展。针对上述问题,结合部分市县开展农村“低保”工作取得的经验,建议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抓好我省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能否尽快建立并完善起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各级领导的思想认识。只有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并切实加强领导,积极组织与支持,才能尽快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要从农村社会经济稳定与发展的全局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增强紧迫感与责任感,重点消除畏难情绪。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消除“本地经济条件差,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好建”的消极情绪,把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建立这一制度的政策措施。认真研究农村社会保障的总体政策与发展规划,将工作目标分解落实到有关职能部门和各地方政府,并强化考核和监督。要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各种机会加大“低保”政策的宣传力度,让群众了解哪些人该享受“低保”待遇,哪些人不该享受“低保”待遇,怎样申请享受“低保”待遇;让基层干部了解怎样开展“低保”工作,如何做好“低保”工作等等,通过广泛深入地宣传,使“低保”工作深入人心,取得支持。(二)因地制宜,确定标准。科学确定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标准,既要能保障农村贫困人口的最低生活,又要能防止保障标准过高而形成养懒汉的倾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应依据农民基本生活必需品的实际需求和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等因素确定。一是维持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