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PAGE\*Arabic\*MERGEFORMAT10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0页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推进农村城市化进程沈志兰一、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实意义随着上海经济重心的东移和“浦东金三角”发展战略的构建,地处发展极的南汇正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两港”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国际医药园区等国家级、市级重大项目的启动,及XX县区新一轮城镇规划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XX县区农村城市化建设的步伐。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的城市化水平将达45%,而XX县区到2010年的城市化水平预见将达59%,2020年达75%,其中,海港新城将达90%。南汇目前城市化率仅为28%,与上述目标存在巨大落差。正在建设的海港新城现有1.1万人,预见2010年将达15万人;惠南新城现有人口13万,预见2010年将达30万;正待启动的临港工业区,按有关资料预测也将达40万人口。然而,与此同时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急剧攀升的问题日趋突出。我们认为,促进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较为现实可行的重要途径。首先,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为提高XX县区城市化水平提供了人力资源保障。其次,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融入XX县区开发建设大军,为XX县区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作出贡献。再次,农村劳动力转移可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确保社会稳定。为此,我们就这—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二、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现状、特点统计数据显示,至2001年末,XX县区农村人口为574273人,农村劳动力资源为398420人,使用劳动力为366056人,可见其中32364人为显性剩余劳动力。若按2001年XX县区粮食和经济作物亩均纯收入486元测算,要达到人均2240元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则XX县区405400亩耕地仅能承载88130个劳力,那么在农村劳动力总量中的166749个务农劳力中,隐性剩余劳动力78619人,达48%。如此推算,至2001年末,XX县区共有农村剩余劳动力110983人。在这些剩余劳动力中,有8.16万人有非农就业意向。通过调查,这一群体中,36岁以上者占52%,26~35岁者占38.5%,16~25岁者占16.5%;大专以上者占4%,高中者占10.5%,初中及以下者占85.5%;具有中级技能者占1.96%,初级技能者占25.86%,传统工(农村五匠)者占33.21%,无技能者占38.9%。由此可见,在有非农就业意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中存在着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技能缺乏这一共性,其余3万多剩余劳动力中,这一情况就更为严重。这些问题的存在,客观上阻碍XX县区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非农转移。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制约因素(一)小城镇建设缓慢,传统二元化户籍制度的束缚小城镇建设是上海XX县区农村城市化的最便捷、最有效的首选途径。XX县区小城镇建设的外部环境和发展形势总体较好,但全区目前经济和社会的高速发展要求相比,显得过于缓慢。全区城镇体系的新城、中心镇、一般集镇的规划还处在修编阶段,有些小城镇在功能布局、基础设施配套等方面还有所欠缺,影响城市整体功能的发挥,特别是未能达到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的预期效应。传统的农业、非农业二元化户籍管理制度,在就学、参军、就业、社会保障等方面对两种不同身份的公民作了硬性区分。农民只能通过升学、征地等很少的通道才能转为城镇户口,大量农民无法改变身份,离开土地。资料显示:自1993年至2002年12月31日止,全区共计办理征地农业户口“农转非”40407人,占2002年未农业人口的7%。同期,非农人口占全区人口的28%。不少已经转向非农产业的农民仍与土地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农民既不把非农产业作为自己的长久生存保障,脆弱的农业也不可能确保农民的收入来源。(二)非农产业吸劳能力相对下降1、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缺乏产业支撑。现阶段全区二、三产业欠发达,农村劳动力转移还比较缓慢。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远小于劳动力供应量,特别是—些招商企业在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方面没有达到预期效应,出现农村劳动力回流现象。1991年,XX县区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251867人,占劳动力总量的73%。2001年,非农产业吸纳农村劳动力199307人,占劳动力总数的54%,下降了19个百分点。2、产业结构调整,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近年来,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