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4
2/4
3/4
4/4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依托大学生社团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策略研究摘要:大学生社团是一群基于共同兴趣爱好,自愿组合在一起的学生组织,学生社团的存在是大学价值的体现,它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伸,也展现了大学善于创新和兼容并包的精神。本文把高校社团建设与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有机结合起来。以高校学生社团的为主体,探究其对促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作用,并提出大学生社团促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策略。关键词:学生社团;创新能力;策略一、学生社团在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重要意义高校学生社团在创新教育方面可以发挥独特的优势,它可以改变课堂教学形式上的主客体关系。这种对活动的计划、组织、宣传、实施、总结等环环相扣的运作模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在社团活动中培养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是高校在改革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案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本研究将走进大学生社团,在客观认识社团现状的基础之上,对社团组织与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研究,调查社团实现创新人才培养功能的效用发挥。目的就是为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全面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二、依托学生社团促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对策1.重塑社团理念,纳入创新教育体系更新社团建设理念是高校社团发挥创新教育功能的前提,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作为社团建设的根本目标,创新是高校学生取得成功的不竭动力。学生社团创新活动并非一定要像科研院所那样,能创造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新事物,而只要创造出自己原先未知的事物,或者完成他人没有实践过的行为,就可以视为一种创新。另外,必须对大学生社团进行科学定位,把其确立为第二课堂的主要阵地、大学生创新教育的重要载体,纳入学校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和教育教学规划。应当确立这样的理念:在学校的社团活动中,学生们为了实现某种创新发明或者达到某种既定目标,往往会通过各种途径,运用各种手段方法,哪怕最后是失败,只要有利于创新素质的培养,都值得充分的肯定和鼓励。2.把社团活动纳入创新实践教学体系更新教育观念,把高校社团活动纳入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社团最大的优势在于“三个对接”。第一,能够实现课内与课外的對接;第二,能够实现学校与社会的对接;第三,能够实现学习知识与生产劳动的对接。这是校内任何其他教育形式无法替代的。因此,社团活动课程化是实现社团与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课程对接的有效途径,也是构建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有机结合、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相统一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关键。大学生步入高校学习,自我发展的时间仍不够充分。校方要适当削减第一课堂的每周教学时数,保障社团活动的开展,扩大学生自主创新的空间。其次,可以设置创新学分,增设社团活动学分,规定只要在社团活动中做出创新成绩的,就能获得相应的创新学分。同时对参与社团的时限也要做出要求,保证参与的质量,切实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3.重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社团指导教师是社团开展活动的指导者,也是社团活动的主要评价者。青年学生心智尚未成熟,行事规范欠缺,社会经验匮乏,一味鼓励其自由发展,可能会适得其反。因此高校应重视社团指导教师队伍建设,不是要求增加社团指导教师的数量,而是要重新审视社团指导教师的任用标准和工作要求。首先,要发挥社团创新人才培养的功能,其指导教师必须是具有创新素质的人才。要对学生社团进行具体的业务指导和业务培训,这样才能更好的起到以身作则的引领作用。其次,指导教师要具有民主意识和合作精神,明确学生在社团中的主人翁地位,调动大学生主观能动性,为社团发展献言献策。再次,社团指导教师要有较为丰富的学生社团工作经验,能够前瞻性地指导学生自主组织社团活动,对学生社团主要活动要进行可行性和安全性的论证。除此之外,还要帮助学生制定社团发展的长远战略。三、结语高等教育的终极归宿是培养人才,然而目前在以应试为取向的教育背景下,学生们陷入了知识理论水平高,实践操作能力差,学习记忆能力强,灵活创新能力差的窘境。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降临,我们越来越意识到培养人才创新素质的重要意义。然而学生社团的育人功能,特别是在高校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目前,在国内的很多用人单位在招聘条件中,都明确要求有“社团经验者优先”,这说明人才市场已经开始相信学生社团对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促进作用。因此,高校应在合理范畴内,只要学生们推陈出新、只要别出心裁、只要不拘一格,无论其成败,都值得褒奖,鼓励高校学生社团发展,为创新人才的培养打开新的格局。参考文献:[1]李焦明.学生社团: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的新载体[J].江西教育科学,2020,(11).[2]姚剑英.基于创新素质培养的高校学生社团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