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话语权探索摘要:新媒体时代下网络计算机技术不断发展,使得信息的传播和接受也不同于传统媒体。信息具有开放性、大众性、及时性和复杂性,这些新特点虽然给高校德育提供了更多的教育内容和素材,但是也给高校德育带来了很多的困难和冲击。因此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和政治观势在必行。关键词:新媒体;高校德育;意识形态性;话语权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20)12-0238-03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报纸、广播、电视)而言的也被称为第四媒体,也有人认为是第五媒介(区别于报纸、广播、电视和杂志)。无论是第四媒介论还是第五媒介论,都无法改变的事实是新媒体成了日常生活和社会交往不开分割的部分,它是以网络计算机技术为支撑,利用各种移动终端为人们传播信息的一种信息媒体形态。这种大众媒体已经成了高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但是由于新媒体的自由性和开放性,信息网络中包含着大量信息,而其中的网络“民主”以及西方意识形态通过新媒体逐渐地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些给高校德育的意识形态性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在新媒体的环境下保证高校德育的正确方向和性质引起了人们的思考。一、新媒体的特征从新媒体传播信息的角度来看,新媒体大致有以下几点特征:首先是信息的大众性与开放性。以往传统媒体是单向传播,传播受众不具有主动权,这也意味着信息的内容会受到制约,传统的媒体会根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家意识形态的要求传播符合要求的信息内容和价值观,意识形态必然会受到控制和影响。这种受到制约的信息传播形成一种封闭或者半封闭的信息状态。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者和接受者之间不再是单向性的,而是大众的。只要借助手机、电脑和网络,信息主体都可以是信息的发布者和接受者。信息的内容也更加开放,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心情状态以及政治倾向随意发布各种各样的信息。其次是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跨地域。无论是电视、广播还是报纸都有固定的时间要求,基本上是一天一期,而且从事件的发生到信息的发布还存在着加工和制作的过程,因此无法做到及时发布。并且传统媒体由于受到地域和传播条件的限制往往局限于部分区域。但是新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真正实现了全球化,利用互联网技术和通信卫星以及海底光缆,信息彻底打破了时间、空间、速度上的限制。再次是信息的多元化和复杂化。微博、论坛、微信和QQ等交流平台都可以让每个人成为信息发布者和信息的接受者。在如此庞大的信息中,必然有主流价值观的内容,也有非主流价值观的内容,有积极健康的信息也有消极颓废的信息甚至是黄色血腥的内容。在新媒体环境下,只要有着可以连接互联网的客户端(手机、电脑)就能在浏览器和各种交流平台中接触到一些不良的信息。二、新媒体环境对于高校德育话语权的挑战新媒体的网络环境下,网络信息的过度泛滥和复杂化严重地挑战和动摇了高校德育一元主导的原则,高校德育的一元主导就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同我国教育具体情况相结合的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性质和方向,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服务”[1]。但是由于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庞大而又复杂,使得许多非意识形态的内容影响学生,甚至是资本主义价值观毒害学生。(一)新媒体的开放性和复杂性容易淡化德育的意识形态性首先要清楚一点:德育不仅仅是道德教育,也是意识形态和思想品德的教育。任何阶级社会都存在德育,因此存在着超越阶级的共性。正如恩格斯在谈到道德问题时所说:“由于处在同样的或差不多同样的经济发展阶段,由于有共同的历史背景,道德论必然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的”[2]。但是德育不仅仅“是或多或少地互相一致”,它还包含着阶级性,而且它的阶级性才是德育的本质。朱开轩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的纲领》中指出:“德育……,贯穿着一定社会制度的国家对教育培养人的思想政治等方面的某些特殊要求,后者体现了不同社会制度国家之间教育性质的本质区别”[3]。德育的阶级性和意识形态性才是德育最为根本的特性。不同的阶级总是依据本阶级的价值观、政治思想、法律制度和道德规范去培养符合自己阶级利益和要求的德育对象。而在新媒体的信息时代下,信息庞大而又复杂,许多信息并不是包含传统的意识形态性,或者说是包含着隐性意识形态性。这种”非意识形态性”的错觉会使人们认为新媒体网络环境中存在的信息并不具有意识形态性,认为高校德育是培育无阶级意识形态差异的道德品质。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新媒体的途径大肆传播反社会主义以及反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消极思想文化以及各种违反社会公德的信息。大学生在面对如此庞大的信息时,无法做出正确的选择,党和国家主流的声音往往会被其他非主流的声音所掩盖。一些警觉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