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立即删除。资料共分享,我们负责传递知识。媒体融合对高校思政教育的影响及对策探析摘要随着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显著影响。研究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分析媒体融合对高校思想政治的影响,从传播学的角度探讨,在媒体融合背景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并提出相应的措施:要不断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养;要创新内容生产和讲述方式,通过用户生产内容等形式,增强大学生网络参与度;要加强对大学生群体的调查,增强信息传播的针对性;要加强媒体融合,通过网络+课堂的深度融合、开发设计网络小游戏、加强校园媒体融合等方面创新信息传播方式,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媒体融合;有效传播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0360(2020)06-0090-03“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xxx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要求。媒体融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显著的影响,要研究新形势的变化,掌握新规律,运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1媒体融合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1978年,尼古拉斯尼葛洛庞蒂最早提出媒体融合的概念,认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当前我国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从“相加”变为“相融”,融合程度不断加深,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了显著的影响。1.1信息传播渠道多元化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自媒体迅猛发展,信息传播渠道越来越多元化,网络成为主要的传播渠道,为大学生获取信息提供了极大的便利性。渠道多元化、内容复杂化是媒体融合背景下信息传播的主要特征,网络信息传播的去中心化,对传统课堂,对教师的权威起到一定的削弱作用。1.2大学生的信息接收方式发生改变随着智能手机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对手机和网络依赖越来越严重,网络成为信息接收的主要渠道,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的养成。以广西科技大学为例,在对1007名学生的随机问卷调查中,发现51%的大学生每天阅读微信公众号推送的文章,53%的学生关注10个及以上的微信公众号,订阅微信公众号的主要需求是获取喜欢的领域或行业的信息、获取最新新闻资讯拓展视野。经过调查发现,在校大学生获取校园资讯的最主要渠道是网站和微信公众号。如今,大学生信息接收呈现移动化、网络化、碎片化的特点。1.3“噪音”严重影响传播效果网络是信息和观点的集散地,网络上传播的信息质量参差不齐,多元价值观并存,多种观点和声音在网络上广泛流传,网络暴力越演越烈,大量“噪音”影响着思想政治教育的传播效果。大学生接触不良信息和不正确的观点,对其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着很大的影响。如何消除“噪音”,净化网络环境,为大学生提供健康的上网环境,也成为一个关键性的问题。2媒体融合背景下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本文基于传播学视角,主要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参与主体(传者、受众)、信息传播渠道、传播内容、传播方式等方面结合具体案例分析,媒体融合的新形势下,如何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2.1提高教育者的媒介素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动的主体是大学老师和学生,其中思政课专任教师、专兼职辅导员、宣传思想工作的教师队伍是信息和观念的传播者。作为教育者,自身首先要具备较高的思想政治水平和理论修养,大学教师必须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和有力传播者。教师在传道受业解惑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这是最基本的要求,要从源头上保证传播信息的有效性。其次,根据新形势的变化,教师队伍还要不断加强自身的媒介素养,培养互联网+思维,提高使用网络新媒体平台开展大学生思政政治教育的能力,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运用大学生易于接受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运用网络新媒体加强与大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做大学生的良师益友。2.2创新内容生产和讲述方式一板一眼的照本宣科已经不足以引起大学生的兴趣,恰恰还会适得其反增加大学生的反感情绪。如何将这些内容进行“加工包装”,用大学生喜欢的方式来表达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一是以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为导向,加强议程设置。有针对性地进行传播。大学生的信息需求一般是出于了解其自身的生活和生存环境,掌握与大学生活、就业相关的信息资讯,了解周围同学的相关情况等,针对这一特点,用可读性和感染力强的报道,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讲述大学生身边的优秀學生先进事迹,分享他们的大学故事,弘扬正能量,起到榜样教育的思想引领作用,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