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加强农民职业教育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内容提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已成为社会密切关注的问题,而当前农村剩余劳动力教育对象量大而面广,年龄和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教育形势严峻,教育任务艰巨;教育对象心理守旧,求学态度,进取好学精神缺乏,教育内容落后单一,很难激发教育对象学习的热情。如何加强农民职业教育,如何与当地政府密切配合,搞好农民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已是一个迫不及待的问题。本文通过对海盐县农民开展职业教育的情况进行分析,来探究其解决对策和方法。关键词:农民职业教育剩余劳动力转移必要性对策建议劳动力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而国民素质的高低,劳动力素质的强弱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等各方面的综合反映。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和农业大国,农村劳动力资源十分丰富,然而农民的文化知识不多,科技素质低下,观念和习惯落后,市场参与能力不强等因素已成为制约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因素,而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化的必然趋势,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不但可以避免农村劳动力的资源浪费,而且能够避免引发其他许多社会问题,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关系到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问题。本文将以海盐县农民职业教育情况为例,对海盐县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作如下具体分析。海盐县劳动力结构现状及转移特点(一)农村劳动力文化素质与劳动就业和劳动力转移成正比例关系。根据调查,可知2003年海盐县劳动力文化素质与劳动力就业情况,如下表:海盐县劳动力素质与劳动就业的情况统计表=1\*GB2⑴文化程度受教育年限(年)劳动就业率(%)未上学068.4扫盲378.2小学687.3初中990.0高中(含中专)1295.1大专1497.6大学1699.1研究生18100全县平均8.4986.3从上表可以看出,随着我县劳动力素质的提高,劳动就业程度也随着提高。也就是说,在一定阶段,劳动就业率随着劳动力文化素质的增加而逐步提高。从简单的体力劳动向具有专门劳动技能的岗位转移,必须具备一定的科技文化素质,从大量现实实践分析,在农村率先脱离土地,进入第二、三产业,实现劳动力转移的人,基本上是文化技术素质较高的人。所以,一般劳动力素质高的乡镇,转移速度要快于劳动力素质低的乡镇,同时转移劳动力的就业层次也较高。下面是海盐县2003年四个主要乡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海盐县四个镇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文化素质状况=2\*GB2⑵单位:%秦山镇澉浦镇通元镇百步镇文盲、半文盲1.201.501.571.62小学18.1418.6119.8821.32初中60.2459.7458.6658.75高中14.3814.2314.3013.77中专4.654.624.333.71大专以上1.401.301.261.23通过上表可以发现,秦山镇在高中及高中以上的劳动力转移的速度及就业层次上要高于其他三个镇。(二)农村劳动力剩余量大。2003年海盐县共有农村劳动力15.3万人,其中从事第一产业的劳动力6.30万人,比2002年下降1.17万人。=3\*GB2⑶从我县农村劳动力在一、二、三产业分布结构的变化看,农村从事农林牧渔业的劳动力数量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呈绝对减少趋势,但仍有大量剩余劳动力滞留在农业上。(三)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转移已达一定水平。近年来,通过对传统农业产业的市场化改造,有效地推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领域的转移。2003年,全县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农村劳动力已达10.39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67.3%。(四)农产品加工业和非农产业发展为劳动力转移提供了空间。我县一批农产品加工业和非农产业,如秦山的芦荟;城西的大头菜;百步的丝绸;澉浦的皮鞋;元通的啤酒;富亭的饲料;石泉的灯泡;海盐的服装等,吸纳了大批本地农村剩余劳动力。不少农户从二、三产业获得的工资性报酬已成为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五)外出就业、经商成为劳动力转移的新途径。部分已经先富起来的农民不再满足于在本地打工,他们走出海盐闯大市场、求大发展成了新的选择。目前一大批从事服装、羊毛衫、丝织家纺等行业的农民已走出去寻求发展的空间,在全国很多地方都能看得到海盐人在拼搏。二、海盐县高素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必要性社会文明程度的铸造,地方经济的发展,人们对科技的认识与运用,无一不需要高素质的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