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2
2/2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04福建省质检卷评析文言部分04福建省质检卷评析文言部分文本选自《后汉书》。此传多见于历届高考复习卷,无多新意。但是,旧瓶新酒,考点设计有深意于其间。古文不难于字词,而难于时代与文化背景之差别。学生很难深入古代社会的风俗与思想,就很难理解古人的的言行,也就很难做出准确判断。有的实词与虚词有很大程度上由这些文化背景决定,或者说是由语言环境决定。古文是高考卷中与课本教材联系最紧的考点。本题中的“刑于寡妻,以御家邦”在《孟子》单元中出现过。这一点涉及儒家思想。查原文,此前有“《春秋》先内后外”一句,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观念等同,都有推已及人的儒教实践观念。12题的“且”字就于此立意。提示还有“今宜先清府内”,“明政化之本,由近及远”等等。所以,这一“先”与“且”都有时间关系,可以把且定于“姑且”。为什么要从文化背景入手确定关键词?一定要做到心中有数,有理有据,可以充分确保字词方面不出问题。另一文化背景更难,涉及汉代时期成型的“天人合一”观念。就是13题“和气”问题的古今异义。A项是“意独身自隐亲”,D是“百姓可以德胜”,一个独身,一个可以,都是考断句,也是考语法构成。身与自相互独立,可是可以,以是介词用、凭借之意。不要因为现代汉语的合成词干扰而读破句。“和气”则不是破句问题。现代汉语的“和气”是人的神色与态度。是主观因素。此文语境是天、地、社会政治的协调问题,是主观属性与客观属性的结合。提示在“陛下敬畏鬼神-----而天气未和”,还有原句的结果,“以致天灾”,都是指政不通人不和而导致的天谴。课本有例子,即《窦娥冤》的“六月飞雪”、“大旱三年”。古文对自然力量存有恐惧与敬畏,大臣就利用此“天人感应”来讽谏。这一考点是全卷最深处。但有学生依靠模糊判断而正选。不仅在第一卷,第二卷的古文段落翻译也要依靠文化背景来正确释读。司马之言“何有以财物令人惭者?”内有儒家牺牲自己的利益来维护他人尊严之道义。利益与仁义的矛盾在旧教材中《孟子》中有反映,可惜现在删去了。但是“齐人不食嗟来之食”的典故也有同归之旨。以上是大局观,接下来谈谈具体题点。11题正选项是B,报是答复,前面是钟离意上疏,皇帝下诏批复。12题虚词不难,略过。13题正选项古今同义,都是取“耳目”的比喻义。14题考点是“这些”指代错误,应该只有一部分,事件当事人的时间先后也有错开。第二卷的古文翻译第一题在“妄”与“推”。前都是“谬”之意,后都是“让”。都有一定的转意。第二题考点是句式,“彼些正等”没有谓语“急”,“何为与之”是宾语倒置,注意不是动宾是介宾。第三题考点是“以”的用法,虚词范畴。这三题有让人诟病之处。赋分过高达9分。去年只的5分。一分一点已足够考察古文的要求。另一新考点未涉及。就是考试说明中的“评价作者在文中的态度”。去年考前笔者已预测到史论的问题,即当年的“臣光曰”。高考卷15题即考了对这一段的理解,今年如果要达到考纲要求,应该会出主观题,让大家写一写。所以古文要求是要提高的。大家要建立起评判的价值体系,如何客观正确看待历史现象与历史人物,而这一点又回到了前文所述的文化背景问题。高考最终是考在老师的培养下,学生在经典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的对历史对现实生活的理解、分析、判断的能力,以及成熟的程度。从古文开始,卷子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即阅读理解。科技说明文考点还不能准确反映这一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