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74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讲区域变质岩基本知识一般特征(1)分布广泛:前寒武纪结晶基底主要由区域变质岩构成,后寒武纪造山带(2)变质因素复杂:温度、压力、应力、化学活动性流体、时间(3)变质环境多样(产出的构造环境多样):时代上,从太古代到中新生代,空间上产出在多种构造环境A大陆地盾区B热穹隆核部C造山带D岩石圈板块边缘地区E洋底分类命名●原则:一般认为区域变质作用过程中,在大面积范围内可以看作是等化学的。因此区域变质岩多采用等化学和等物理相结合的分类方法★等化学:五大类化学类型★等物理:八个变质相●命名:矿物名称+基本名称埋藏变质岩(2)变质因素以很低温(150~350℃)、低压(<0.35GPa)为特点,流体成分也是一个重要因素,因而常常伴随低温交代作用。但透入性变形微弱,偏应力较次要。P/T比变化范围很大,从高P/T直到很低P/T各类型都有。由于P-T范围小,仅包括沸石相(Z)和葡萄石—绿纤石相(P-P)相两个变质相(3)由于温度很低,矿物成分上以含沸石、葡萄石(Prh)、绿纤石(Pu)、混层状粘土矿物等很低温矿物及大量原岩中残留矿物为特征(4)岩石无片理,变余结构构造发育,原生的沉积、火山或火山碎屑结构等结构,原生的层理、气孔等构造保留完好,外貌上与未遭受变质的原岩很难区分(5)由于温度很低,通常缺乏与埋藏变质相关的岩浆活动(6)命名:由于埋藏变质岩的变余结构构造非常发育,一般用“变质××岩”命名埋藏变质岩的主要类型典型的矿物组合泥质:Kao(高岭石)+Ill/Sm+Ch/Sm+Wm(白色云母)+Q长英质:(中酸性火山岩、硬砂岩)Q+Ab+Lm(浊沸石)+Ch+Wm+Ill/Ch基性火山岩:Ab+Lm+Prh(葡萄石)+Ch+Q白云母(Ms)和伊利石(Ill)构造略图(引自Mason,1990)视线顺SiAl原子层方向,表示了层间距d。伊利石在有的Al层Si层之间含附加H2O原子,使层间距d(d2)比通常的要大白云母(Ms)和伊利石(Ill)粉末X-射线强衍射峰(引自Mason,1990)由于伊利石中有一些不同间距层,峰较宽。伊利石结晶度数表示该增宽效应葡萄石—绿纤石相(P-P)岩石结晶程度比沸石相稍高,有时可有微弱的片理。矿物成分以变质火山岩、硬砂岩中浊沸石(Lm)消失,绿纤石(Pu)出现,变质泥质岩和长英质岩石中黑硬绿泥石(Stp)出现为特征。常见的矿物组合:泥质岩:Wm(白色云母)+Ch/Sm+Stp(黑硬绿泥石)+Ab长英质岩石:Q+Ab+Wm+Stp+Prh(葡萄石)+Pu(绿纤石)+Ch基性岩:Prh+Ab+Pu+Ch+Ep+Q沸石相埋藏变质岩的分布世界许多地方都报导有埋藏变质存在,可出现在太古宙直到新生代的整个地质时代(Miyashiro,1994),但大多数集中在环太平洋区域中新生代变质地体之中。它们包括所有4个P/T比类型:很低P/T埋藏变质是洋底变质的很低温部分,发育在扩张的洋中脊,可以在诸如塞浦路斯Troodos等蛇绿岩系中识别出来低P/T埋藏变质以日本Tanzawa(丹泽)地区为代表中P/T埋藏变质典型地区新西兰南岛Taringatura地区是Coombs(1961)定义埋藏变质的地区高P/T埋藏变质发生在俯冲带,以美国加州Franciscan俯冲变质杂岩为代表我国埋藏变质岩石见于新疆(低-中P/T)、西藏和台湾(高P/T)等地(董申保等,1986)造山变质岩是在区域性热异常和构造应力场的联合作用的产物,变质因素十分复杂。温度、压力、偏应力和流体都起十分重要的作用,且变质条件变化大。热峰温度变化范围自200~800℃以上,热峰压力自0.2GPa至2.0GPa,甚至大于3.0GPa,P/T比自5℃/km至80℃/km,包括高P/T比、中P/T比和低P/T比三种主要类型。变质条件受许多地质因素控制,如构造背景、地壳的厚度和成分、放射性元素的含量和分布、由地幔至地壳的热流和分布、岩石的导热率、岩浆侵入体的存在和多少、水热流体运动、其它地质体的热效应和侵蚀速率等由于偏应力起重要作用,造山变质岩通常都遭受构造变形,而发育明显的面、线理。变形强烈时,可完全消除对原生结构、构造、接触关系和所经历的地质事件的“记忆”,造成原岩恢复和地质事件分析的困难。此时,为了有效地进行原岩恢复和建立地质事件序列,详细研究弱应变域是很有必要的,因为这些地段保留了较多原生信息以帮助恢复“记忆”由于P/T比变化大,造山变质岩分布区变质相系列和递增变质带演化十分复杂多样,可划分为下列三个基本类型和一系列过渡类型相系列为GS→EA→A→G,泥质变质岩中典型递增变质带为:①Ch带;②Bi带;③Gt带;④St带;⑤Ky带;⑥Sil带;⑦Kf-Sil带;⑧Crd-Gt-Kf带。其中①、②为绿片岩相,③为绿帘角闪岩相(绿片岩相-角闪岩相过渡)④、⑤、⑥为角闪岩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