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43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43页第PAGE\*MERGEFORMAT43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43页中国啤酒产业竞争格局演变过程分析本章应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介绍了中国啤酒产业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各阶段产业特点和竞争格局演变并同时归纳出各阶段竞争焦点和企业竞争行为的变化。第三节对几个主要啤酒企业的战略行为进行了分析。第一节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和其他的产业一样,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小规模到大规模的过程。在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到一般产业的发展规律,用产业生命周期理论来衡量这个过程,我们能够得到中国啤酒产业发展的清晰脉络。波特认为,在产业五力作用下,产业生命周期要经历推出阶段、上升阶段、成熟阶段、衰退阶段等四个阶段;Gort和Klepper在1982年通过对市场中厂商数目的变化情况将产品生命周期分为引入、大量进入、稳定、大量退出(淘汰)和成熟等五个阶段,这就是G-K模型,他们认为,阶段2的大量进入源于来自外部的(产品)创新,阶段4的大量退出则是由于价格战、外部创新减少和通过过程创新所建立的效率竞争,阶段5为产业成熟期;1999年Klepper基于自由竞争的思想,通过对有关案例的研究,提出了寡头进化理论。综合前人的研究,结合中国啤酒产业的具体实际,本文将中国啤酒产业的发展划分为引入、大量进入、稳定上升和趋于成熟四个阶段。目前中国的啤酒产业处于趋于成熟的阶段,之后将进入寡头竞争的阶段。一、引入阶段(1900—1978)中国啤酒产业的引入期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啤酒工业在中国的出现,在这之后一段很长的时间内(至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的啤酒产业都属于引入时期。酿造技术和设备主要依靠从国外引进。具体的历程为:1903年英国和德国商人在青岛开办英德酿酒有限公司,生产能力为2000吨,这就是现在青岛啤酒厂的前身。1904年在哈尔滨出现了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啤酒厂——东北三省啤酒厂;1914年哈尔滨建起了五洲啤酒汽水厂;同年北京建立了双合盛啤酒厂;1935年广州出现了五羊啤酒厂(广州啤酒厂的前身)。1903年到1949年,中国大约只有10家啤酒厂,其中大多数属私人企业,而且集中在大城市。当时,总的酿造能力只有1万吨左右。1949年到1957年,中国啤酒工业进入缓慢发展期,年啤酒消费量达到了4万吨。1958年到1966年,是中国啤酒工业腾飞的初期,当时的年啤酒消费量为12万吨。1958年中国在天津、杭州、武汉、重庆、西安、兰州、昆明等大城市投资新建了一批规模在2000吨左右的啤酒厂,成为中国啤酒业发展的一批骨干企业。到1979年,全国啤酒厂总数达到90多家,啤酒产量达37.3万吨,比建国前增长了50多倍。在这段时间内,中国啤酒产业开始初步形成。正如波特所认为的,在产业的引入阶段,整个产业生产的产品质量比较低,成本高,价格高,但是发展迅速。在这个阶段,啤酒产业的进入壁垒主要是技术壁垒和政策壁垒。二、大量进入时期(1979—1989)Gort和Klepper(1982)认为,产业会由于来自外部的(产品)创新而步入大量进入时期。在中国,我认为除了G-K模型所论述到的原因外,步入大量进入时期更重要的原因是政策的鼓励和进入障碍的进一步降低。1978年,中国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党中央决定把中国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上来,鼓励市场经济的合理发展。在这个思想的指导之下,中国的经济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啤酒产业也发展到大量进入时代。一直到80年代末都可以认为是中国啤酒产业的大量进入时期。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大量进入,企业数量增长;二是啤酒产业的产量增加,啤酒企业的规模扩大。如图所示:由于啤酒行业进入障碍低,市场空间比较大,所以在这个时期,各地区纷纷投资啤酒厂,啤酒企业数量和产量迅速扩张,啤酒产量每年以30%以上的高速度持续增长。1988年,已形成8一三家啤酒企业,产量656.4万吨,仅次于美国、德国。这个时期啤酒企业在地域上高度分散,企业规模非常小,大多是1-2万吨。此时市场处于卖方市场,啤酒市场供不应求,企业经营的关键是如何提高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该阶段啤酒市场基本不存在直接竞争。三、上升时期(1990—1998)这个时期,在产业生命周期划分中属于上升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