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赤壁赋》教学设计设计理念:凡是游记的诗文,首先当然要求写景叙事生动有味,更需要在写景叙事中注入作家浓郁的主观感情,才能神情飞动,诗趣盎然。苏轼这篇《赤壁赋》除了景与情交融之外,更能从物我之间即主客观的契合之间生发出哲理的意蕴,是为上乘之作,也是这篇佳作和其他游记诗文相区别的闪光点。本教学设计将着力点主要放在苏轼在赋中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具有一定的难度,故需要教师在旁的启发和指导,但最后需落实在学生自己的头脑思辨上。在理解思想内涵的基础上进行对全文语言的赏析。全赋若无韵而有韵,字面上的韵含藏在全赋的感情节奏和叙述节奏之中,还需要引导学生从意象的角度入手,体会苏轼是如何化无形的“理”化为有形的。教材分析:1、单元分析本文是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赋,属于学习任务群中的“文学阅读与写作”。这一任务群的主要学习目标和内容是:精读古今中外优秀文学作品,使学生在感受形象、品味语言、体验情感的过程中提升文学欣赏能力。能根据不同文学体裁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和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的独特艺术创造。2、选文分析苏轼《赤壁赋》运用主客问答的形式,描写了月色下长江的优美景色,心情由舒畅到悲咽,再到达观解脱,表现了苏轼豁达的人生态度,骈散结合,情景交融,情理相生,堪称绝唱。景物描写精彩,情味浓厚,情与景完美融合。意蕴深厚,蕴含丰富深刻的思想,可以引发读者对自然、人生、社会的多方面思考。语言优美,欣赏对赤壁景物的描写,对声色的描写和对内心人生态度的描写。学情分析:学生根据之前的学习对“赋”这种问题有所了解,高中生依靠注释,可以读懂这篇文赋的大致内容,理解文章大意,领略苏子的情感,不会有太大的困难。但是如果联系作者的身世,具体了解其思绪发展的脉络,从而较深入地品味其中蕴含的复杂情感,就需要在文本的字里行间进行仔细地揣摩。在注重朗读增进感悟之外,还仍然要有启发思考,最终在整体感知和局部揣摩的基础上做到有感情、有理解地阅读。教学目标:(一)认知方面:体会本散文中苏子融入情景中的思想感情,体会文章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作特点。反复诵读,感受散文独特的语言之美。(二)能力方面:学习作者是如何抓住赤壁景物的特点来抒发自身对生命宇宙的宏观思考的;对一些精彩的语段加以分析和品味,体会苏子是如何将复杂难懂的说理段落描述得如此栩栩如生,理解散文的写法。(三)情感方面:感受赤壁的美景,关注词赋中的景物描写和对人生的思考,激发对自然的珍爱之心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教学重难点:1.知人论世,体会作者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和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2.了解赋体“主客问答”的说理方式,领会其言语之美,理解情景交融、情理结合的写法。教学方法:小组讨论法;问答法;知人论世法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图画教学时间:12分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配乐吟唱(1分钟)配乐吟唱《诗经·陈风·月出》1、师生共同吟唱“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纠兮,劳心悄兮”,感悟苏子和友人仿佛凌空驾风而行的畅游之乐。2、教师徐徐发出呜呜声,模仿友人的“其声呜呜然,如泣如诉”,引发学生的好奇心,阐释第二段中友人悲伤的原因。二、设置问题,理解说理(3分钟)1.个人思考:苏子是如何劝客的?明确:苏子将“江水”和“明月”二物进行对比,认为流去的水永远在流淌;月亮有圆缺,终究没有增减变化。从变化的一面看,天地间的万事万物时刻都是在变动的,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同我们一样都是永恒的。既然同样永恒,那么就不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了!而后,从天地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进一步的阐释。而江山风月是长存的,它们都是自然界无穷无尽的宝藏,可以和客一起共同享受。(也可以鼓励学生用原文的话来回答)2.小组讨论:苏子与客在对待自然的人生态度上有什么不同?明确:客认为人的一生是短暂的,不仅如此,许多梦想和希冀是无法实现的,表达的是一种虚无主义思想,总体来说是消极的。苏子认为身处逆境依然需要豁达和超脱、随缘自适,应当从生命短暂、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对待生活,总体来说是乐观的。3.个人思考:两人的态度在主客对话的过程中是否发生了变化?明确:在文中第五段,客人欢喜地接受了苏子的观点,由悲观失落变得豁然乐观了。任务一的设计意图是:大致理解词说理部分的含义和苏子与客的情感变化,为接下来的思考探究做好铺垫。三、联系背景,展开思辨(6分钟)1.讨论:可否把“主”与“客”看作就是苏子一个人,即主客之间的对话,其实就是苏轼内心的两种思想的相互讨论交谈?明确:教师在小组讨论的时候可以加以点拨、引导。“七月既望”那一夜,他是和多个客人泛舟游赤壁,却偏偏设定一个“客”作为互动的对象,如果真的是为了探讨这里人生的大问题,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像是可以随便指定的对象?为什么偏偏是在畅游古战场遗址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