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18页第PAGE\*MERGEFORMAT1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18页HYPERLINK""构建安全管理精细化确认体系打造强势安全管理文化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滨湖煤矿枣庄矿业(集团)公司滨湖煤矿位于山东省枣庄市滕州滨湖镇境内,是枣庄矿业集团公司自主设计、自主施工、自主安装,采取新井新机制和投资主体多元化建设的一座现代化矿井。井田面积44平方公里,地质储量7574万吨,可采储量3899万吨,核定生产能力110万吨/年。主采煤层为12、16层煤,为高发热量的气肥煤。矿井2003年11月26日动工建设,2005年5月26日建成投产,仅用18个月,就全部完成了矿、土、安三类工程施工,创出了全国同类型矿井基建投资最省、建设周期最短、施工效率最高、文化气息最浓、数字化程度最高的建设新纪录。荣获了中国煤炭工程建设最高质量奖“太阳杯”,中国建筑工程最高质量奖“鲁班奖”,并且是全国唯一一家矿建、土建、安装、设计、施工、监理等项目都获得鲁班奖的煤矿。并被授予全国文明煤矿、全煤系统企业文化示范矿、山东省省管企业文明单位、山东煤矿安全程度评估4A矿井、省级“一通三防”示范化矿井、清洁生产A级矿井、全省煤矿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先进单位、省“安康杯”竞赛优胜企业、省煤炭工业局安全生产先进煤矿等荣誉称号,建成了一座自动化、数字化、信息化和安全高效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谐发展型的现代化矿井。一、成果来源隐患是导致煤矿安全事故的源头,抓住了源头就抓住了煤矿安全的关键。滨湖煤矿由于受地质条件、采场布局等因素的影响,安全威胁十分严重,每年查出的隐患和问题数量达到三、四万条,每天要查处近百条隐患,系统抓好隐患预防、整治是全矿孜孜以求的目标。为此,着重对安全生产过程中存在的薄弱人物、薄弱时期、薄弱区域、薄弱点“四个薄弱”进行了重点防控,推行安全管理精细化,从而消除薄弱环节,达到保证安全生产的目的。人是安全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也是很难抓好的要素,人的性格、技术水平、情绪、工作态度等因素都时刻影响着人的行为。据统计70%以上的事故是人的不安全行为造成的。实现安全生产,必须抓好过程控制;抓不好过程,就要付出沉重的代价去处理结果。影响安全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人的行为和物的状态。物的状态安全与否取决于人的行为。因此抓好人的行为是做好安全工作的基础。滨湖煤矿员工来自矿区20多家单位,素质参差不齐,且大多没有井下安全工作经验,安全管理难度较大。我们针对滨湖煤矿安全管理的特点,提出了用强势安全文化影响人,大力推动安全管理水平上台阶。因此,构建了6个环节16个步骤的安全管理精细化确认体系(6个环节是:上岗培训、岗前确认、入井确认、上岗确认、岗位结果、岗外安全;16个步骤是:培训确认、身心调试确认、薄弱人物排查确认、岗位准入确认、结对包保确认、入井确认、行为规范确认、环境准入确认、隐患确认、避灾确认、手指口述确认、岗位规范确认、应急处理确认、岗位行为安全质量指数确认、自律与培育卓越确认、非上岗情况下的自我安全确认)。通过对人的思想认知、业务技能、规范操作、行为标准考核等方面全面确认,达到人的思想高境界、业务理论高水平、操作熟练、行为标准,促进人的本质安全,实现本质安全人的自我塑造。二、模式架构及内涵(一)理论架构图(二)成果内涵:源头:“煤炭企业管理精细化安全确认体系”是根据滨湖煤矿安全管理所固有的特点,在系统分析、汲取国内外煤矿先进的管理经验和现场安全管理需求的基础上而形成的。该体系按照全方位闭合、全流程管控、多角度延伸的综合安全管理体系要求,继承和发扬“以人为本”安全管理文化,由枣矿集团“三、三、三”管理文化引领,从精细管理起步,并在此基础上逐步向工作流程化、流程精细化的高境界提升和延伸,进而形成把管理科学、管理文化、管理艺术融为一体的人本卓越管理的系统。核心:人的素质及安全管理理念是安全生产的核心。人的素质是靠强化安全心理、安全生理、安全文化、安全技术来提高;安全管理理念也是靠科学组织管理、安全制度管理、安全创新管理、安全战略管理来保障,这些机制的健全和保障都是以人为本管理的集中体现。保障措施:滨湖煤矿全面推行安全管理精细化,从安全管理系统流程精细化和细节管理精细化两方面入手,以强势安全文化灌输引领,以彻底消除人的不安全因素和物的不安全状态为目标。以健全完善安全生产各项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为基础,充分依靠技术创新和科技进步,探索生产条件、自然环境的变化对安全生产影响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