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立体构成——点、线构成1、线在立体构成上,虽然没有几何学意义上的线,但只要它的粗细限定在必要范围之内,与周围其他视觉要素比较,能充分显示连续性质,并能表达长度和轮廓性的都可以称为线。立体构成中的线是相对细长的造型,是体的骨骼与框架,常用来表现运动感、力度感、透气感和韵律感。2、线的形态与感情象征三维形态中的线条具有粗细概念。粗线让人感觉坚强有力,细线则让人觉得纤细或有点神经质。直线与曲线也会让人产生不同的感觉。这种感觉对造型整体会产生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直线表示静,曲线表示动。直线与曲线是构成线的两大系统,也是决定一切由线构成的形的基本要素。因为一切由线构成的形态都是由直线、曲线或是以两者组合而成的。如果我们进一步探究线的感情象征性,则会发现直线是一种无机线,它具有冷淡而坚强的表现力。垂直线具有生命、尊严、永恒、上升、下落等感情象征;水平线趋向于表示平静、安定、向上的感情象征;斜直线意味着运动、积极、阳性等感情色彩;向下的斜直线则有危险、消极、阴性等感觉特质。曲折线则表示不安的象征性联想。3、线材在构成中有软质线材和硬质线材两种。线材特点:软质线材必须依赖于框架的造型变化而变化。硬质线材可先确定支撑框架,构成后撤掉临时支撑架,保留硬质线构成的效果。使用线材作三维空间构成时,应注意结构和空隙等关系。其特点是,线材本身不占据空间,而是通过线群的集聚表现出面的效果。各种面的包围,形成封闭式的空间立体造型。线的排列(1)软质线材的构成利用棉、麻、丝、化纤等软线、软绳。在构成中,按意图制作造型框架。其结构可选用正方体、三角柱、三角锥、五棱柱、六棱柱等造型;也可采用正圆、半圆等、并在框架上面竖立支柱,以小钉为连点进行连接构成。框架上的接线点作等距分割,从密到疏渐变次序排列,方向可以垂直连接,也可以错位连接,横边连接竖边,或从上部边框交错方位接到下部边框。线与线的交叉构成,在方向和交叉角度的变化中,主要有两种状态:一种是接近与垂直的交叉;一种是渐变的条形网格结构。网格排列会出现很强的韵律美感。线材与框架的结合,可以打线结或在框架上打小孔,用线穿过并固定在框架上,或将木条割成切口,再加白乳胶粘合固定软线材,制成悬挂或软雕塑的立体造型。框架构成图例(2)硬质线材构成木条、金属条、塑料细管、玻璃柱等线材均可用以组合而成为立体造型。在构成前,先确定好支架。构成后,部分撤掉,只保留硬质线材构成的部分。常见的造型方法有:(1)结构有不同层次。可以多项组合,形成整体造型。(2)利用线形、条形组成方形或三角扇形的单体造型、然后从小到大作渐变排列,并进行变向转体等多种变化。(3)条形硬质材料。先在偏侧的部位作支撑点,用白乳胶胶着,或用金属丝穿透固定再转体变形。或预先构成扇形及其他形式的小型单体结构,再进行重叠、交错,形成各种造型。(4)将硬质条材先制成框架,再加以组合排列。平行或垂直的结构,部分作斜向排列,局部也可留出空间,形成各种变化。转体组合框架组合作业:线的立体构成点线立体构成各一个利用软、硬线材制作一件线的立体构成作品。作品尺寸不限,底座尺寸不限。要求:1、考虑形式美要素;2、多角度观察、构思完整、新颖;3、制作整体,做工精细。点评:棒针的多支点的旋转堆累形成的立体效果。错综复杂地堆积,随意性比较大,规律较少。点评:利用电线的柔软性进行弯曲,形成五指与掌心的同一协调。在五指的造型中,似乎展现了抽象的人物形象,使大家能产生联想。作品中曲线的运用具有趣味性。点评:塑料吸管与大头针的完美组合,呈现出材料自身特有的魅力。整个造型近似一个六面形体,以十二个支点进行旋转变化,最后合成完整的封闭式组合体。点评:回收废弃铝合金,通过焊接重组制作,形成了线材的立体构成。这是一位工艺品设计专业学生的作品,具有专业的艺术特色。如果把此件作品放大若干倍,也许可以制作成一件公益雕塑作品。金属质感,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强悍与钢硬。点评:利用自然界最丰富的资源——草,作为整个作品的原材料。这样制作的线立体构成,具有与自然相融合的亲切感,给人一种亲和力。设计者创作的主题是——人与自然,希望通过这个作品的展示,给大家看到自然生态的魅力,并以此告诫人类要环保,要珍爱自然。此件作品若放置居室,将可以作为一件装饰品。在整个构成中,自然的亲和力有所体现,但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似乎表达的并不明确。点评:不知道大家是否能看出此作品的原材料是什么?这件作品的原材料是采用面条制作的。能看出来吗?首先,肯定的一点是,设计者的材料运用的很创新;其次,在制作的过程中,柱与柱、面与面的粘贴也很讲究;再者,整个作品运用的色彩也相当不错。这是此作品的三大亮点。但是,美中不足的,是设计者在考虑立构形态时,忽视了一个正侧视的形体塑造。也就是,忽视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观察与设计方法——多方位多角度。因此,作品在正侧面展示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