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湿法冶金设备——液固分离设备3液固分离设备3.1概述3.1.2液固两相流性质及特点3.1.2.2颗粒与流体相对运动时所受的阻力只要颗粒与流体之间有相对运动,就会有阻力产生。⑴球形颗粒所受的阻力(Fd):Fd=Au2/2A——颗粒在运动方向上的投影面积,㎡——流体密度,㎏/m3u——颗粒与流体的相对运动速度,m/s——无因次阻力系数:=f(Re)=f(dpu/)Re——雷诺准数,dp——颗粒直径;——流体的粘度。此函数关系由实验测定。球形颗粒的实验数据(见图3-1)。⑵非球形颗粒:当量直径(de):de=(6Vp/)1/3[∵Vp=(/6)de3],Vp——任意形状颗粒的体积,m3。球形系数:s=图3-1阻力系数与颗粒雷诺数的关系曲线大致可分为三个区域,各区域的曲线可分别用下述计算式表示:层流区(10-4<Re<1)=24/ReStokes过渡区(1<Re<500)=10/(Re)1/2Allen湍流区(500<Re<105)=0.44Newton3.2沉降分离及设备3.2.1重力沉降(地球引力)层流区过渡区湍流区υ0与dp,1及2有关;dp及1愈大,则υ0就愈大;层流区与过渡区中,υ0还与有关,液体的为气体的50倍,因而颗粒在液体中的沉降速度比在气体中的小很多。⑵影响沉降速度的因素①干扰沉降:当非均相物系中存在许多颗粒,颗粒沉降相互干扰。υ0↓②壁效应:当颗粒在靠近器壁的位置沉降时,υ0↓。因此容器的尺寸要远远大于颗粒的尺寸。③布朗运动:过细颗粒的布朗运动使υ0应用失效。④相对运动:颗粒与流体处于相对运动时,亦适用。⑤颗粒形状:用当量直径和球形度来表示,颗粒偏离球形愈大,其阻力系数就愈大。⑶沉降速度的计算(试差法,摩擦数群法,无因次判别因子)用试差法:先假设沉降属于某一流型,求出υ0,然后核算Re。不对,重试。【例3-1】一直径为1.0mm,密度为2500kg/m3的玻璃球在20oC的水中沉降,试求其沉降速度。〖解〗:先设流型为层流,1=2500kg/m3,dp=0.001m20oC时水有2=998.2kg/m3,=1.01×10-3Pa·sυ0=gdp2(1-2)/(18)=9.81×(1.0×10-3)2×(2500-998.2)/(18×1.01×10-3)=0.82m/s校核Re:=1.0×10-3×0.82×998.2/(1.01×10-3)=818.5>1显然,颗粒沉降不是在层流区。再设在过渡区沉降,则υ0=[4g2(1-2)2/(2252)]1/3dp=[4×(9.81)2(2500-998.2)2/(225×1.01×10-3×998.2)]1/3×10-3=0.156m/s校核Re:Re=dput/=1.0×10-3×0.157×998.2/(1.01×10-3)=157属于过渡区(1<Re<500),故所设正确。2.沉降分离⑴悬浮液的分离方法及性质悬浮液的分离方法:沉降法、过滤法及离心分离法。悬浮液的性质:温度、密度、浓度、固体悬浮物的粒度和悬浮物的特性①温度:温度高,粘度小的悬浮液容易分离;②悬浮液密度:kg/m3悬浮液体积流量:Qm=Q+Qsm3/sQ、Qs——分别为溶液与干固体颗粒的流量,在悬浮液中(ρ2-ρ1)越大,分离越容易。③浓度(悬浮液中干固体颗粒所占的百分数)体积浓度:M=Qs/Qm体积固液比:M’=Qs/Q质量浓度:m=Ws/Wm=sQs/(mQm)=(s/m)•M质量固液比:m’=Ws/W=sQs/(Q)=(s/)·M’固体悬浮物的粒度(固体颗粒的粒径):粒径越大越易分离,沉速度越大。悬浮物的特性:颗粒轮廓清晰,坚硬,且不易变形,也不易相互粘附或与其它粒子粘结,最易分离;胶状物质(如赤泥粒子),沉降性能很差;加适量的絮凝剂。Ⅰ.无机絮凝剂:石灰,硫酸,明矾,苛性钠,盐酸和氯化锌等。Ⅱ.天然高分子絮凝剂:淀粉和含淀粉的蛋白质物质,如马铃薯,玉米粉,红薯粉及动物胶体。Ⅲ.合成高分子絮凝剂:离子和非离子型高分子聚合物,如聚丙烯酰胺,羰基纤维和聚乙烯醇等。⑵悬浮液的沉降过程:间歇沉降过程(见下图)ⅰ表观沉降速度(υt):清液区与均一浓度区界面的下降速度(0.5为受阻干扰系数)当Re<1时,以斯托克斯公式计算ⅱ粗粒固体区的压缩时间(r):底流压缩到满足出料要求的液固比所需时间,s3.2.2沉降槽的结构及设计图3-4单层沉降槽结构Ⅱ多层沉降槽其结构和工作原理见图3-5。h0+hs=(h+h0+h)×h=h(s-)/;或h=h•/(s-)h—相邻两层泥浆渣面之间的高度,m;h0—上层清液区高度,m;h—相邻两层间溢流管内清液面的高度差,m;s—沉渣的密度,kg/m3;—清液的密度,kg/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