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8
2/8
3/8
4/8
5/8
6/8
7/8
8/8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编号:时间:2021年x月x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页码:第页共NUMPAGES8页第PAGE\*MERGEFORMAT8页共NUMPAGES\*MERGEFORMAT8页无锡教育发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创新能力无锡市长安中学沈红霞摘要:化学实验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就如何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并在教学中有效实施,进行了如下探讨:一、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想象能力三、进行实验探究,训练发散思维四、开展家庭小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键字:学生、实验、探究、创新能力我国教育家陶行知认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基础教育改革的关键之一,就是要加强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是化学的灵魂。而学生的创造体验也往往寓于实验教学之中。如何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中学化学教学中值得探讨的一个基本课题。笔者在教学中采取了以下一些做法一、补充趣味实验,激发创新意识对于中学生来讲,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习的直接动力,中学生对第一课寄予很大的希望,他们怀着一颗激动好奇的心,睁大眼睛看“化学”。如在《化学使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时,我没有长篇讲述,而是精心设计实验,如“空中生烟”、“魔棒点灯”、“白纸显字”、“烧不坏的手帕”等,从一些奇妙的化学现象制造悬念,创设情景,使学生萌发了对化学学习的浓厚兴趣。从激发学生兴趣入手,通过实验可大大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创新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身体验。使学生在“观察—惊叹—疑问”中感受化学世界的神奇,在动手、动脑、动口中得到成功的喜悦,促使学生对化学学习的持久兴趣,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二、利用实验教学,培养想象能力爱因斯坦讲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能力对于形成创新能力,具有积极作用。以猜想和假设及验证为主要内容的实验教学,应要求学生大胆想像和推测,这样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比如在讲分子的运动这一抽象的知识时,先让学生在二只小烧杯中分别盛入适量的蒸馏水,再滴加几滴无色酚酞,再用另一只小烧杯盛入少量浓氯水,然后用一只大烧杯把装有酚酞和浓氯水的两只小烧杯罩在一起,另一只装有酚酞的小烧杯在大烧杯外,让学生观察现象。一会儿,大烧杯内滴有酚酞的小烧杯内的液体从上到下慢慢变红,而大烧杯外滴有酚酞的小烧杯内的液体无明显变化。这时学生就感到很新鲜,很奇怪,探究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我趁机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猜想,是什么原因使小烧杯中的酚酞变红。学生们大胆地猜想:①可能是蒸馏水使酚酞变红的。但学生分析思考后回答,在大量蒸馏水中滴加无色酚酞,无色酚酞不变红,足以说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变红②可能大烧杯内壁附着有物质,使无色酚酞变红,但这时让学生另取一干净的大烧杯罩在滴加有酚酞的蒸馏水的小烧杯上,结果使同学们排除了这一可能,③可能是浓氨水中散发出一种肉眼看不见的微粒,慢慢溶解到酚酞溶液中,使酚酞变成红色。学生经仔细分析,并设计实验,闻浓氨水的气味——刺激性气味,将浓氨水滴加到无色酚酞溶液中——无色酚酞变红,原因不言自明:浓氨水能使无色酚酞变红,浓氨水具有挥发性,氨分子不断运动从装浓氨水的小烧杯进入大烧杯内装有滴加了酚酞的蒸馏水中。学生们边实验边思考,经充分讨论,认识到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这一抽象的知识,由此解决了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学生的印象深刻,永久难忘。三、进行实验探究,训练发散思维“照方抓药式”的实验能够提高学生操作的熟练程度,但不能培养和锻练学生的创造能力。在教学中充分开发教材,让学生进行实验探究,进行实验操作,对实验事实进行科学分析并得出结论。学生在探究过程中体验探究的乐趣,激发主动参与的热情,并能从多角度地考虑问题,从而不断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创新能力,也能激发学生对科学探索的精神及兴趣。例如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课本只给结论,没编排实验,我先演示:用饮料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向瓶内加氢氧化钠溶液,拧紧瓶盖,振荡,看到塑料瓶变扁。有学生提出这样的疑问,塑料瓶变扁,是否是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H2CO3的缘故?然后学生亲自实践作对比,用饮料瓶收集满一瓶二氧化碳,向瓶内加与氢氧化钠溶液等体积的水,拧紧瓶盖,振荡,看到塑料瓶略微变扁,变扁程度比上个实验要小。从而解决了这一疑问。而后又引出了一个问题:证明二氧化碳确实是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而不是与水反应,你又有何其它方法?于是有同学想出了只需证明反应后的溶液是否是酸性?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