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本章节内容重点参考了:胡世林先生编著的《中国道地药材》和《中国道地药材图说》王强和徐国钧两位先生主编的《道地药材图典》(四卷)这3部著作代表和引导了人们对道地药材的认识,是当前阐述道地药材历史渊源和汇集道地药材现代研究的集大成的著作。本章节所提及的道地药材概念和范围来自上述著作。此外,结合一些现代研究报导中的观点跟大家一同来探讨道地药材。第一节道地药材概念的形成与发展道地药材被用来指来自特定产区、生产历史悠久、栽培和加工技术精细、质量优良、疗效显著的药材,是经过历史上临床疗效检验而被评价为质量优良的药材。从其含义可知,道地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代名词,是鉴定药材品质优劣的综合性标准。二、本草书中道地药材含义1.同种异地同一物种产地不同,质量有明显差异,如当归、地黄、天麻、人参、杜仲、五灵脂等。同是麦角菌科虫草菌,寄生在蝙蝠蛾幼虫上,便形成虫草;寄生在蚱蝉幼虫上,便形成蝉花。二者药性、药效判然不同,广义上讲,蝙蝠蛾、蚱蝉幼虫可看成虫草菌的天然“培养基”,是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二者的药性和药效。2.中医药理论指导同一物种在国内外均有分布,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应用,有独特的疗效;而在其他民族的传统药物体系中不入药或仅作单验方、草药在民间使用者,如葛根、蒲黄、泽泻、香附、青蒿等。由此可见,“道地药材”包含着我国古代医药学家的科学智慧和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3.外来药物变成道地货有些药物原产外国,在民族融合,文化交流过程中传入我国,经过中医临床较长期的疗效考察,发现和发展了医药用途,成为常用中药,如红花、木香、冰片等均在国内成功地引种或找到新的资源。4.社会生活方式的产物如神曲、青黛之类的加工产品,是与吃穿用相关的“道地药材”,此外“道地”主要是工艺技术上的讲究。5.异种异质由于分类知识和水平的局限,某些本草上所论道地与非道地,所指物种并不相同,所谓“生于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实为芸香科柑橘属和枸橘属两种不同植物。又如《唐本草》载大黄“以宕州、凉州、西羌、蜀地者佳”,指的是掌叶组大黄,而评“幽并(今山西、河北):以北者渐细,气力不及蜀中者”,指的是波叶组华北大黄RheumfrazenbachiiMant.。再如五味子,明代始有南北之分,所谓“入补药者用北产者良”,当指SchizandrachinensisBsill·,而“南产者色红”则系华中五味子S.spheranthraReld.之果实。在上述各种情形中,尤以同种异地所引起的质量变化有大量的实验研究结果可以借鉴。三、道地药材的成因1.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丰富的药物资源我国的土地面积占世界第三位,南北跨越寒温带、温带、亚热带和热带,受第四纪冰川的侵蚀较轻。复杂的气候和土壤条件都是中药生长的摇篮。我国著名生态学家侯学煜把大自然比作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意思是说岩石、土壤、海拔会告诉你能生长什么植物,或者说生长的某些植物也会告诉你局部的气候和土壤特点。道地产品携带无数自然、地理、化学信息也是一部永远读不完的“天书”。2.以成熟的农业技术为基础中药中许多“道地药材”是由野生变成家种家养的,如桃仁、芝麻、当归、地黄等.有的甚至尚未发现其野生种祖先,如川芎、三七。说明其品种培养历史相当久远。《齐民要术》、《四时纂要》、《农桑辑要》和《农政全书》等著作中,均载有很多中药品种选育,栽培技术等知识。以农立国和以农桑著称的中华民族为培育道地药材,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3.以中医药理论为指导没有中医,当然就没有中药。中药的“道地药材”是在中医的临床实践中考验出来的,有不少“道地药材”在国外也有分布,至今却末成为名药,究其原因,乃是没有系统的中医理论的指导与应用。因此,“仅有资源,没有医术,也难成药,“道地”更无从谈起。综上所述,形成“道地药材”的原因是资源、农艺和医术三者的结合。在中华大地上产生了足以影响世界医学的中医药学术体系,是有其深刻的自然历史根源的。四、药材道地的变迁早在《名医别录》和《范子.计然》等著作中,对中药已有某处者佳的记载。但是一种药材以产地论优劣因受到当时政冶、地理、交通、临床实践、分类水平等若干因素的限制,并不能全部地真实的反映它的道地性质。事实上,历代本草数百家,对同一味药的“道地”记述很不一致。整理道地变迁的资料,分析变迁的原因,对继承和发展道地药材传统,保证和提高药材质量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道地的继承与变迁的概况1、一脉相承,古今皆同一是把中国国土视为世界传统药材的道地产区之一;另一种情况如当归、附子,历代都认为陇西和四川的质量最佳,迄今已在上述地区形成生产基地。2、由少变多,满足需求如人参由最初的上党参发展到“党参”与“辽参”并存,再发展到“辽参”与“新开河参”、“石柱参”。3、道地变少,精益求精如地黄的产区曾有陕西、江苏、浙江多处为佳的说法,至明代李时珍时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