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89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五章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2011-3细菌的感染细菌侵入机体,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产生毒性代谢产物,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病理变化的过程。细菌的感染外源性感染(ex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外病人、带菌者携带有某些致病菌的健康人,传染病恢复期仍排菌者、病畜和带菌动物内源性感染(endogenousinfection)来源于宿主体内或体表,大多为正常菌群,少数为致病菌。正常菌群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机会致病菌。正常菌群与机会致病菌一、正常菌群正常人的体表和同外界相通的眼结膜、口腔、鼻咽腔、肠道、泌尿生殖道等腔道中都寄居着不同种类和数量对人体无害而有益的微生物,称为正常菌群(normalflora)。人体携带的微生物总重量约为1270g,其中肠道1000g,肺20g,皮肤200g,口腔20g,阴道20g,鼻腔10g。人体细胞总数约1013,而细菌总数为1014。在人体定植的微生物种类超过400种,其中厌氧菌占99.9%,是需氧菌和兼性厌氧菌的1000倍。表7-1人体常见的正常菌群正常菌群的生理作用②产生有害代谢产物厌氧菌等产生乙酸、丙酸、丁酸、乳酸等有机酸,某些细菌产生H2O2,对其他细菌产生抑制作用。某些放线菌、细菌产生抗生素或细菌素,对细菌产生抑制或杀灭作用。(3)营养竞争作用正常菌群数量处于绝对优势,通过营养竞争可限制致病菌的大量繁殖。⒉营养作用参与机体的物质代谢、营养物质转化及合成。如肠道脆弱类杆菌和大肠杆菌可以合成维生素K和B,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可以合成尼克酸、叶酸、烟酸和维生素B等。此外,肠道正常菌群还可以营养物质吸收、胆汁代谢、胆固醇代谢等。⒊免疫作用⒋抗衰老作用⒌抑癌作用二、条件致病菌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失调,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可引起感染而成为条件致病菌(conditionalbacterium)。条件致病菌形成的原因主要有:1.寄居部位改变2.宿主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dysbacteriosis)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引起疾病。包括二重感染或重叠感染(superinfection)。机会性致病菌细菌的致病机制致病菌的致病机制主要与三方面有关:细菌的毒力侵入宿主机体的菌量合适的侵入部位(一)毒力(virulence)指细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测定细菌毒力的方法常用半数致死量(medianlethaldose,LD50)或半数感染量(medianinfectivedose,ID50)测定法。构成毒力的物质主要包括侵袭力和毒素侵袭力(invasiveness)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1黏附素(adhesin)菌毛主要存在于G-菌,如肠道杆菌、淋球菌等多种细菌均有;菌毛与细胞相应受体结合引起黏附,不同菌感染不同部位。非菌毛黏附素多存在于G+菌,如膜磷壁酸、糖萼、荚膜多糖、纤维粘连素结合蛋白、纤维蛋白原结合蛋白、胶原黏附素等。G-菌的外膜蛋白黏附机制黏附素作为配体与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是黏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菌毛的黏附具有组织选择性。细菌与细胞的相互作用细菌载铁蛋白基因表达、加速生长繁殖、分泌侵袭物质;宿主细胞形态改变、细胞凋亡、分泌细胞因子、黏附分子的表达等。2.荚膜与微荚膜3.侵袭性物质4细菌生物被膜细菌附着在有生命或无生命的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和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呈膜状的细菌群体。利于黏附、定植在支持物表面;抵抗机体的免疫清除和抗菌药物的作用;增强毒力基因或耐药基因传递;容易引起慢性感染。(二)毒素(toxin)ETEC不耐热肠毒素霍乱肠毒素破伤风痉挛毒素肉毒毒素外毒素的特征:①毒性极强②选择性强③稳定性差④抗原性强,可以脱毒外毒素种类外毒素经0.3%~0.4%甲醛作用后,失去毒性,但保留免疫原性,称为类毒素(toxoid)。类毒素和外毒素免疫原性强,刺激机体可产生抗毒素(antitoxin)。超抗原superantigen内毒素(endotoxin)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当细菌死亡裂解后才能释放出来。脂多糖的分子结构自内向外依次为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见图)。内毒素对理化因素稳定,耐热,不能用甲醛脱毒;抗原性弱,刺激机体产生相应抗体,但中和作用较差。内毒素endotoxin脂质A决定内毒素的生物活性,无种属特异性。核心多糖具有属特异性,同一属细菌的核心多糖相同。特异多糖是菌体抗原(O抗原),决定细菌种或型的特异性。脂多糖LPSlipopolysaccharide菌体裂解释放化学稳定性不能成为类毒素免疫原性弱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①发热反应②白细胞反应③内毒素血症与休克④Shwartzman现象和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内毒素毒性作用外毒素与内毒素的主要区别细菌的感染途径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