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6
2/6
3/6
4/6
5/6
6/6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及效率研究摘要。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开展农业绿色发展行动实现投入品减量化、生产清洁化、废弃物资源化”。农业减排是农业绿色发展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测算了1996-2015年XX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并用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密度对XX省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了分析最后结合农业碳排放源在碳排放总量中的作用程度以及碳排放效率高低提出相关建议。关键词:XX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效率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化肥、电力、农药和机械等农业物质资源的投入程度越来越高虽然带来了农业生产率的大幅提高但也导致碳排放的增加。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农业生产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约占到全世界人为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1/3农业生产所排放的温室气体是世界温室气体排放的第二大来源。我国在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中承诺:到2030年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的基础上降低60%~65%在巨大的减排压力下对我国农业碳排放进行研究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在农业碳排放问题上国内学者进行了大量研究。田云等以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四大碳源为主测算了XX省1993-2010年及其他市2008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利用lmdi模型研究农业生产资料效率因素、农业结构因素和农业经济水平因素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高标等分析了XX省农业碳排放结构的动态变化用stirpat模型实证分析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并对XX省农业碳排放进行了预测。张广胜等采用生命周期评价法构建了我国农业碳排放测算体系利用1985-2011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测算了我国农业碳排放总量、结构和效率。黄庆淋等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研究农业技术进步、农业经济发展和农业碳排放的关系证明农业科技进步有利于减少农业碳排放量。田伟等发现我国农业碳排放量仍处于“倒u”型左侧。胡中应等发现农业产业集聚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为“正n”型。纵观已有研究大部分研究主要集中于国家层面关于省级层面的有关农业碳排放研究也较为广泛但关于XX省这一重要的农业省份的农业碳排放研究较少。本文借鉴已有研究对1997-2015年山西农业碳排放量及农业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以期提出针对性的低碳农业发展策略。一、数据来源与方法(一)数据来源本文从农业物质资源投入角度根据已有研究成果并综合考虑XX省的整体农业实际情况将农业碳排放源设定为5个方面(表1):一是化肥、农药、农膜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引起的碳排放;二是农业机械在使用过程中消耗柴油等主要燃料造成的碳排放;三是农业灌溉所耗费的机械和电力而引起的碳排放用土地有效灌溉面积来表示;四是农用土地翻耕过程中造成土壤中碳成分的流失形成的碳排放利用农作物总播种面积来表示;五是玉米秸秆焚烧量秸秆焚烧量根据20%的焚烧比例与玉米秸秆量计算得出玉米秸秆量为玉米产量和谷草比(谷草比选用《农业技术手册修订本》的比值1.2)。技术数据来源于《XX省统计年鉴》和《中国农业统计年鉴》。(二)农业碳排放测算借鉴刘治国等文献将农业碳排放估算模型设定为。iiiii∑∑eccδ====7171c为农业碳排放总量ci为第i种(i=1…7)碳源的碳排放量ei为第i种碳排放源的使用量δi为第i种碳排放源的碳排放系数。(三)农业碳排放效率测算及评价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密度是反映农业碳排放效率的两个主要指标。通过农业碳排放总量进一步计算出农业碳排放强度和农业碳排放密度。其中农业碳排放强度指平均每万元农业gdp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总量/农业gdp)农业碳排放密度指每hm2播种面积上所产生的碳排放量(农业碳排放总量/播种总面积)。二、结果与分析(一)XX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从图1可以看出1996-2015年XX省农业碳排放整体呈现波动上升态势由1996年的250.83万吨增至2015年的440.08万吨年平均增长率为3.77%。其变化大致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为1996-2001年总量有所下降;第二阶段为2002-2009年该时期呈波动上升趋势但上升幅度较小;第三阶段为2010-2015年该阶段排放总量逐年递增但2014-2015年增速小幅下降。其中化肥、农药、柴油、农膜和玉米秸秆焚烧的碳排放量也呈现明显的增长态势灌溉和翻耕的碳排放增长速度较平缓慢且增长率低。从环比增速来看1996-2005年增速波动较大2005年后小幅波动。(二)XX省农业碳排放效率测算及评价XX省农业碳排放强度呈阶段性波动下降趋势。1996-2006年中间虽有下降但农业碳排放强度总体下降幅度较小。1996年农业碳排放强度为1.04吨碳/万元2006年为1.19吨碳/万元总体动态变化为波动上升态势。2007-2015年下降速度变快从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