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关于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建议关于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建议近几年来中央高度重视节能减排工作出台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5月23日国务院又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对节能减排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提出了新的要求。“十一五”期间全国节能减排的约束性指标是:单位gdp能耗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我们市确定的目标是:到单位gdp能耗较降低22%左右二氧化硫排放量降低26%左右化学需氧量(cod)降低18%左右所面临的攻坚任务同样很重。节能减排没有退路难在出路。打开出路企业是主体科技创新是支撑。现以我市的“白泥”双向治理为例提出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的建议。5月17日碱业、发电厂、华电发电3家企业联手启动了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项目的实施不仅可“消化”掉碱业每年产生的14万吨“白泥山”还使发电厂锅炉烟道气的脱硫成本大幅降低据测算3家企业年可节约能耗支出和减少治污费用近3000万元胶州湾也将不复受“白泥之患”。此外通过资源化途径和循环经济模式我市21万吨的“铬渣山”已提前半年处置完成“电石泥”也正加快处置。曾是污染源“白泥”、“铬渣”一经循环模式下的资源化处置则变成了经济效益巨大的“金山”且换回了“绿水青山”。由此看来我市搬掉的不单单是几座“泥山”、“渣山”更为下步加快发展循环经济、力行节能减排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一、转换思路视角通过循环经济模式“变废为宝”可实现“节能”、“减排”的双赢。二、加快先进适用技术研发推广和设施改造让企业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是节能减排的关键。应当看到尽管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都对节能减排给予了高度重视且包括问责制、区域限批等政策措施纷纷出台实施但实际的“减排”成效却差强人意。这其中的一个根本症结是部分企业的畏于“减排”成本过高不是不想“减”而是不敢“减”或者无力“减”。要从根本上激发企业节能减排的积极性和动力重要的是依靠科技通过先进适用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企业在加大环境投入的同时也如碱业等企业一样实实在在地尝到“节”和“减”所带来的“甜头”有“泥山”变“金山”的前景预期及利益回报。否则一些企业的排污设施仍将是“聋子的耳朵”诸如环境执法部门与违法企业间“猫鼠游戏”的尴尬也很难从根本上消除。三、协调引导企业变只靠自身“单打独斗”式的内部节能减排走多企业、跨行业、区域间循环经济之路有利于广领域、大幅度提升节能减排的成效。曾培炎副总理在去年12月21日国务院发展循环经济电视电话会上指出“把白泥用于发电厂脱硫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典型”。我市资源化处置铬渣也引起广泛关注很多城市前来学习。实践证明通过统筹区域产业结构布局整合拉长产业链条引导、协调相关企业走跨行业循环、区域间循环的路子可实现参与企业多方得利、区域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建设共赢。以技术改造和区域循环助推节能减排是实现环境友好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让“泥(渣)山”加快向“金山”和“青山”转变特提出以下建议:一、坚持“结构节能”和“技术节能”两手抓当前尤其要突出抓好“技术节能”。尽管根据发达国家经验调整产业结构带来的节能潜力高于技术进步。但从的实际情况看短时间内第二产业特别是重化工业的比重难以大幅下降因此靠调整产业结构来实现能耗指标短期内的快速下降不太现实。针对于此必须把“技术节能”提到突出位置上来抓紧抓好。二、推行“白泥”双向治理模式密切校(院)企、企企合作加快节能减排先进技术研发推广和重点项目实施。白泥与二氧化硫双向治理项目的实施是碱业与中国海洋大学、发电厂、华电发电联合科技攻关的结果。节能减排单靠单个企业自身往往力量不足、收效不大。针对于此政府有关部门应整合区域内的企业技术中心、高校院所等资源为企业与院校、企业与企业间牵线搭桥支持其开展科研合作与项目共营统筹推动企业间、行业间、区域间的循环经济发展。当前应重点组织实施一批节能降耗和污染减排行业共性、关键技术开发和产业化示范项目在重点行业中选择一关于节能减排的思考与建议批节能潜力大、应用面广的重大技术加大推广力度。三、合理布局循环经济项目拉长产业链条降低企业节能减排成本。坚持资源化、无害化并重的治理思路改变单一为治污而治污的局限探索跨行业、区域性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立全市循环经济重点企业、项目库促进关联企业、项目适度向专业园区集中实现集群发展使节能减排的产业链条环环相扣、首尾相连、良性循环并使企业开展项目合作的成本尽量降低。重点要在化工、电力、啤酒、酿造、家电、畜禽养殖等行业推进企业之间消化工业废物的“循环链”通过行业成员之间副产品和废物的交换、能量和废水的逐级利用、基础设施的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