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6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九篇神经系统功效神经系统演变:胞质→网状神经系统→链状神经系统→管状神经系统脊椎动物管状神经系统进化:鱼类(无故脑,嗅脑、小脑发达)—两栖类(中脑视觉发达,出现古皮质)—爬行类(出现旧皮质,端脑扩大)—鸟类(端脑继续扩大,主要以旧皮质为主)—哺乳类(出现新皮质)—灵长目(新皮质深入发展,脑容量小于700ml)–人(新皮质更发达,脑容量大于700ml)人神经系统组成中脑脑桥延髓第29章组成神经系统细胞及其功效神经系统功效:1、控制和调整其它系统活动,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整体。2、维持机体与外环境间统一。3、人类神经系统不但适应环境,还能主观改造世界。神经组织第一节神经元及其普通功效一、神经元结构二.神经元兴奋传导与纤维类型1.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特征1)双向性:突触极性决定了在体情况下单向传导2)绝缘性:一条神经干包含着无数条神经纤维3)生理完整性:结构完整+功效正常麻醉药、低温、传导阻滞4)相对不疲劳性:连续电刺激神经9~12小时2.神经纤维传导兴奋速度三.树突主要功效是接收信息树突可产生动作电位,以衰减方式传导动作电位起始神经元动作电位到底包括那些部位?3.神经纤维分类(1)依据电生理特征分类A类:A、A、A、AB类:C类:sC、drC(2)依据纤维直径和起源分类I类:Ia、IbII类:III类:IV类:两类分类法重合:I类-------AII类-------AIII类-------AIV类-------C类传出纤维--------采取第一个分类法传入纤维--------采取第二种分类法4.神经纤维显示(1)银染(2)免疫组化(3)电镜(4)免疫荧光(5)索道追踪:HRP,细菌毒素,病毒等(三)神经元蛋白合成与轴浆运输蛋白质合成部位-------胞体轴浆运输(axoplasmicflow)顺向轴浆运输(anterograde…)快速----囊泡性结构,410mm/d慢速----微管、微丝等,1-12mm/d逆向轴浆运输(retrograde…)205mm/dNGF、virus、HRP(四)神经营养性作用和支持神经营养性因子1.神经营养性作用神经释放一些物质,对被支配组织有连续代谢调整作用。与神经冲动无关。切断神经-----肌肉萎缩2.支持神经营养性因子(neurotrophin)NGF、BDNF、NT-3、NT-4/5、其它Neurotrophinrecedptor:TrkA、TrkB、TrkCp75第二节神经胶质细胞(neuroglia)数量:1万亿-5万亿,为神经元10-50倍中枢:星形、少突、小胶质细胞外周:Swanncell(一)支持作用(二)修复和再生作用:S100,引导,胶质瘤(三)物质代谢和营养性作用—NGF等(四)绝缘和屏障作用---血脑屏障(五)维持适当离子浓度(六)摄取和分泌神经递质第三十章神经系统活动基本原理第一节突触传递(一)突触分类1.Chemicalsynapse:轴—树轴—体轴—轴2.Gapjunction(电突触)3.Nonsynapticchemicaltransmission化学传递、递质、距离长(数微米)无经典突触结构、非一对一、作用弥散、时间长(可达1S)(二)突触微细结构突触囊泡形态特征:Ach、甘氨酸、谷氨酸、-氨基丁酸囊泡:小且清亮透明2.儿茶酚胺类:小且有致密中心3.神经肽类:大且有致密中心(三)电-化学-电传递过程突出前神经元动作电位突触前膜Ca2+通道开放,Ca2+内流递质囊泡向突出前膜移动、接触、融合、胞裂递质释放突触后膜受体/化学门控通道激活突触后电位(去极化/超级化)突触后膜动作电位(四)突触后神经元电活动改变1.突触后电位EPSP:兴奋性递质Na+通透性增高去极化型局部电位IPSP:抑制性递质K+通透性增高超极化型局部电位2.突触后膜动作电位产生部位:轴突始段(hillock,细小,EPSP电流密度大)第一次用充满氯化钾玻璃微电极细胞内统计到EPSP和IPSP(1955),是技术和理论决定性进步,极大地加深了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认识。(五)突触抑制和易化1.突触后抑制传入侧枝性抑制----屈肌和伸肌回返性抑制---脊髓前角闰绍细胞2.突触前抑制抑制细胞释放GABAGABAA受体--Cl-通道开放--突触前膜EPSP减小GABAB受体—K+通道开放—突触前递质释放减小3.突触前易化(presynapticfacilitation)(六)突触传递特征1.单向传布2.突触延搁3.总和4.兴奋节律改变5.对内环境改变敏感和易疲劳(七)突触可塑性(plasticity)定义:指突触传递功效可发生较长时程增强或减弱形式:强直后增强(posttetanicpotentiation):指突触前末梢受到一串强直性刺激后在突触后神经元上产生突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