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第一节正常体温(二)体温测定通常体温测量部位为腋窝、口腔和直肠温。1.肛温:正常为36.9~37.9℃。2.口温:约比直肠低0.2℃,为36.7~37.7℃。3.腋温:约比口腔低0.3℃,为36.0~37.4℃。肛温比较靠近机体深部温度,但因为测试不便,临床惯用口温和腋温。测定腋温时要注意夹紧体温计和测量时间(约需10min)。(三)体温正常变动正常人体温可因昼夜、性别、年纪和机体活动等而有所变动。1.昼夜改变人体温在一昼夜中展现周期性波动,称为体温昼夜节律。普通是清晨2~6h时最低,下午1~6h最高,波动幅度普通不超出1℃。体温昼夜节律是生物节律表现之一。与人昼动夜息生活规律,以及代谢、血液循环、呼吸等机能对应周期性改变相关。长久夜间工作人,上述周期性改变能够发生颠倒。2.性别差异⑴成年女子体温平均比男子高0.3℃。⑵女子体温随月经周期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排卵日最低(约1℃)。3.年纪新生儿体温>成年人>老年人。体温伴随年纪增加有逐步降低趋势(与代谢率降低逐步相关),大约每增加10岁,体温约降低0.05℃。14~16岁青年人体温与成年人相近。新生儿(尤其是早产儿)因为体温调整机构还未发育完善、老年人因为调整能力差,易受环境温度影响。4.肌肉活动肌肉代谢显著增强,产热增加,可使体温暂时升高1~2℃。所以测体温时,要先让受试者平静一段时间,小儿应预防其哭闹。5.其它原因情绪激动、精神担心、进食等情况,都会影响体温。全身麻醉时,会因抑制体温调整中枢和扩张血管作用及骨骼肌松弛,使体温降低,所以全麻时应注意保温。第二节体热平衡一、产热(一)产热器官平静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内脏(尤其肝脏,其次是脑)。活动状态,主要产热器官是骨骼肌。另外,环境温度、进食、精神担心等能够影响能量代谢原因,也都可影响机体产热量。1.代谢2.肌肉活动:寒战骨骼肌不随意节律性收缩,其特点是屈肌和伸肌同时收缩,不做外功但产热量很高。实际上,机体在严寒环境中,通常在战栗之前,首先出现战栗前肌担心,当肌担心上升到一临界水平时就转变为战栗。3.食物特殊动力效应二、散热(一)散热器官:方式:辐射散热对流和传导蒸发散热不感蒸发可感蒸发1.辐射:指体热以热射线形式传给温度较低周围环境中散热方式。辐射散热量多少取决于在高温环境中作业(如舰船、炼钢人员),因环境温度高于皮肤温度,机体不但不能辐射散热,反而会吸收周围热量,故易发生中暑。2.传导:指体热直接传给与机体相接触低温物体散热方式。传导散热量取决于水导热性好,所以临床上常利用冷水袋或冰袋为高热患者降温。脂肪导热性差,因而肥胖者酷热天气易出汗。3.对流:指体热凭借空气流动交换热量散热方式。对流散热是传导散热一个特殊形式。衣服覆盖于体表,不易实现对流;棉、毛纤维间空气不易流动,所以增加衣着能够保温御寒。若在较密闭高温环境中(如船舱内)或闷热气候,因空气对流差,易发生中暑。4.蒸发:(分不感蒸发和可感蒸发)指体液水分在皮肤和散热粘膜表面由液态转化为气态,同时带走大量热量方式。每1.0g水蒸发可带走热量2.44KJ。当气温≥体温时,蒸发是唯一散热路径不感蒸发:又称不显汗。指体液水分直接透出皮肤和粘膜表面,在未聚成显著水滴前蒸发掉散热形式。不感蒸发是连续进行。人体不感蒸发量约1000ml/日(皮肤约占2/3,肺占1/3)。∴临床上给病人补液时应考虑到由不感蒸发丢失体液量。发汗:又称可感蒸发。人在平静状态下,当环境温度到达30℃左右时,便开始发汗;假如空气湿度大、衣着又多时,气温达25℃便可发汗;机体活动时,因为产热量↑,即使环境温度低于20℃亦可发汗。酷热气候,短时间内发汗量可达1.5L/h。∵发汗散热是经过汗液蒸发吸收体表热量实现,∴若将汗液擦掉则不能起到蒸发散热效果;汗腺缺乏(如烧伤病人)或汗腺分泌障碍者,在热环境中就可造成体温升高危及生命。2.汗液:(三)散热调整:⑴皮肤循环调整:机体经过交感N调控着皮肤血管口径,以改变其血流量,改变皮肤温度,从而影响辐射、对流和传导散热量。⑵发汗调整:发汗是反射性调整。第三节体温调整体温相对稳定,是经过许多与体温调整相关生理功效,相互协调,到达产热和散热相对平衡而实现。(一)温度感受器1.外周温度感受器⑴分布:全身皮肤、一些粘膜和腹腔内脏等处。⑵类型:温觉感受器和冷觉感受器皮温≈30℃时→冷觉感受器+→冷觉皮温≈35℃时→温觉感受器+→温觉⑶作用:温度感受器传入冲动抵达中枢后,除产生温觉之外,还能引发体温调整反应。2.中枢性温度敏感神经元⑴分类: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血温↑→热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血温↓→冷敏神经元冲动发放频率↑⑵分布: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和脊髓等处在视前区-下丘脑前部(PO/AH)分布较多热敏神经元和少许冷敏神经元。经过对PO/AH加温或冷却(局部脑温变动0.1℃)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