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5
2/5
3/5
4/5
5/5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思考高技能人才作为我国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我国产业大军的优秀代表和技术工人的核心骨干在加快产业优化升级、提高企业竞争力、推动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只有加快培养一批掌握精湛技艺和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的职工队伍才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具有更强的竞争优势才有可能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变。一、高技能人才短缺已成为制约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跨越的瓶颈据统计当前我国获得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及具有相当水平的技能劳动者仅占所有城镇从业人员的33%包括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工在内的高技能人才则仅占技能劳动者的21%;而发达国家的这两个比例分别是50%以上和30%。与此同时高技能人才老龄化趋势已经显现不少老企业的核心技术掌握在40岁以上的工人手中不少企业必须返聘退休职工才能完成订单高技能人才“青黄不接”。在制造、加工、建筑、能源等传统产业和电子计算机、航空航天等高新技术产业领域“技工荒”日益凸现。因为长期招不到合适的技工XX省一家企业不得不开出相当于高层管理者的大价钱但最终“救火”的人选还是从国外请来的。这不过是国内“技工荒”浪潮中的一个缩影。事实上随着技术工人需求的剧增越来越多的企业难填技工缺口国内的供应已经远远追不上需求。人是生产活动中最活跃的因素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最终需要通过具体生产者的活劳动投入以活劳动和物化劳动的有机结合加以实现;需要通过提高劳动者运用物质资本的技艺与能力提升劳动生产力才能最终实现。高技能人才的短缺对企业来说使有些产品生产不出来或生产出来质量不过关;而对国家经济发展来说则直接制约了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国家自主创新的发展战略需要能工巧匠的支撑。中国的火箭技术世界一流但在上世纪90年代曾经有过几次失败主要原因不是设计问题而是制造问题。在近几年企业发生的各种事故中有很多是因为职工岗位意识不强、岗位技能不高造成的。我国整体的技术基础还比较薄弱一些与先进设备、工艺关联的关键技术还掌握在外国人手中在这种情况下我国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要从“制造业大国”的基础上变“中国制造”为“中国创造”是难以想象的。二、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一个因“稀缺”而被“重用”但又被社会忽视的群体高技能人才队伍是一个“青黄不接”的群体一方面因“稀缺”而被“重用”另一方面又因社会地位不高而被人忽视。造成高技能人才队伍短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因素是教育体系缺陷、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保障不到位以及职业价值导向不合理等。职业教育投入相对不足。与普通教育相比政府财政对职业教育支持明显不足。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发布的数字职业教育经费占全国总教育经费的比例从1994年的13.4%下降到2004年的7.1%。政府重视不够、财政拨款不足技校仅能维持生存无暇顾及设施陈旧、教材过时等问题无法培养出适应市场需求的技术工人。与此相关联技校师资严重匮乏生源流失严重。评价激励机制不完善。在职称评定和福利待遇上重文凭、重身份、重资历现象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同样从学校毕业大学生从助理工程师到工程师从助理会计师到会计师仅需要七八年而技校生从初级技工到高级技工往往需要二三十年甚至整整一辈子。就算是熬成了高级技工工资、福利、住房等方面待遇往往还不如职位最低的管理人员严重影响了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社会保障严重滞后。人才市场越来越发达人才市场竞争也越来越激烈风险越来越大对社会保障的需要也越来越强烈。调查表明社会保障问题是技工首先考虑的问题。但目前包括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医疗保险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覆盖面还不够广大这仍是困扰广大技工的后顾之忧。职业价值导向不合理。一项调查表明超过30%的技工认为其社会地位有所下降他们的工作不像公务员、商务人士那么体面。一些大学生找工作过分浮躁和狭隘一定要找能当领导、薪水高、工作条件好、区位条件好的岗位。三、努力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在技能人才的技能培养、考核评价、岗位使用、表彰激励、合理流动、社会保障等环节上下大功夫进一步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机制形成有利于高技能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制度环境带动技能劳动者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和发展壮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教育结构调整总的方向应是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形成多元化办学格局。积极办好公办职业院校大力发展民办职业教育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和社会力量举办职业教育的积极性。要以就业为导向提高职业院校办学水平和质量。深化教学改革注重学以致用搞好以敬业和诚信为重点的职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