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南华大学经管学院毕业论文xviii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研究摘要:在当今世界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一些欧美发达国家以降低全球温室气体排放为由提出了征收碳关税的议题并且受到了全球的广泛关注。本文首先阐述了碳关税问题的由来。其次通过整合分析我国出口贸易的数据总结出我国出口贸易的特点。最后分析了碳关税对于我国出口贸易的双重影响并针对政府与企业两个层面提出了相应对策。关键词:碳关税;高碳行业;高碳产品;出口贸易ResearchonEffectsofCarbonTariffsonChina’sExportTradeAbstract:Nowadaysunderthesituationoftheworld’sglobalwarmingseveraldevelopedcountrieshaveproposedimposingcarbontariffsforthesakeofreducinggreenhousegaswhichhasdrawncloseattentionovertheworld.Firstlythethesisexpoundstheoriginofthecarbontariffs.SecondlyitconcludesthefeaturesofexporttradeinChinaviaintegratingits’exportdata.Finallythewriteranalyzesthecarbontariff’stwo-tierinfluenceonexporttradeinChinaandproposescountermeasuresfromtwoanglesnamelygovernmentandenterprise.Keywords:carbontariffs;highcarbonindustry;highcarbonproducts;exporttrade目录1碳关税的概述11.1《京都议定书》11.2碳关税问题的提出21.3碳排放的核算32我国出口贸易特点42.1高碳产品占据主要地位42.2发达国家成为我国主要出口市场63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影响的双重性分析73.1实施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积极影响73.2实施碳关税对我国出口贸易的消极影响94我国面对碳关税的措施114.1我国政府应对碳关税的措施114.2企业应对碳关税的措施12参考文献14谢辞15南华大学毕业论文近些年来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全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经济成就。然而随之而来便是目前全球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因此如何有效地控制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温室气体的排放问题便应运而生并且得到了全世界各国的高度重视。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多次以应对全球日益严峻的气候问题为由提出要对全球的高碳排放国家征收碳关税而发展中国家也对此提出了反对意见由此碳关税问题在全球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碳关税在当今世界各大环保以及经济会议上被频繁地提上了会议的讨论议程虽然目前世界上没有真正征收碳关税的实例但是不少国家尤其是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对于要征收碳关税的呼声日益高涨。我们不难预测在未来碳关税的正式征收已是必然的趋势。而中国自2007年以来正式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温室气体排放国自然会成为碳关税讨论的焦点。同时由于我国日益增长的碳排放碳关税的开征必然会给我过的对外贸易出口造成较大的影响。那么我国作为世界上第一大碳排放国家碳关税对于我国的出口贸易的影响究竟是消极或者积极我国又该如何积极地应对碳关税。这些都是国内外研究急需解决的问题。1碳关税的概述1.1《京都议定书》1990年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PanelonClimateChangeIPCC)第一次发布报告旨在呼吁整个国际社会能够重视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日益严重的全球气候变化问题并且希望能够尽快在国际上达成条约以履行环保义务。同一年联合国开始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全体谈判工作。四年之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正式生效各国达成了同心协力面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协议以期能够有效地通过国际合作来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由此《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也成为了全球首部人类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公约。然而原则性的共识对于严控温室气体的排放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还要有具体的执行行动。因此1995年《公约》缔约方的第一次会议发表了《柏林授权》以期能够达成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协议从而可以进一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历时两年终于在1997年《公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