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10
2/10
3/10
4/10
5/10
6/10
7/10
8/10
9/10
10/10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已经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直接下载吧~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目前我国液化石油气质量标准GB11174-1997的具体内容为:项目质量指标检测方法密度(15℃kg/m3)实测SH/T0221蒸气压(37.8℃Kpa)≤1380GB/T6602C5及C5以上组份%(v/v)≤3.0SH/T0230蒸发残留物(mL∕100mL)0.05SY/T7509铜片腐蚀等级≤1SH/T0232总硫含量(mg∕m3)≤343SH/T0222游离水无目测实际应用中密度和蒸气压是最便于检测的参数由于该标准没有规定具体的密度值我单位依据多年液化石油气入库检测经验及北方各大炼厂的油品质量状况规定了液化石油气的入库检测密度标准。低于这一标准时C5以上组份含量及蒸发残留物一般符合国家标准直接入库;高于这一标准时则须按照SH/T0230方法进行色谱分析。2007年6月我单位接收了两批液化石油气检测合格入库。该油品分装后实际使用时火苗却只有原来的1/2~1/3用户反映强烈并退货。当时的密度检测值为0.62kg/m3色谱分析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为:表1两批遭用户退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项目乙烷丙烷丙烯异丁烷正丁烷正异丁烯反丁烯顺丁烯丁二烯正异戊烷体积组份(%)第一批次0.2218.980.9821.808.1712.6327.728.820.070.61第二批次0.095.460.3912.855.7311.5655.896.200.821.01与标准进行对照就会发现这两批油品虽然密度较大但组份含量却是符合要求的。符合国标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问题出在哪里呢?二、原因分析为找出符合国标的液化石油气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因我们查找了一些资料如几种主要成份的化学性质、燃烧特性等。但因资料来源和笔者学识所限未能找到影响用户使用的确切原因只能从几种主要成份已掌握的物化性质进行一些表面分析。首先是饱和蒸气压当液态液化石油气储存在密闭容器内时只要容器上部还留有空间这部分空间就会被气态液化石油气充满。当容器上部气液两相处于动态平衡时所测出的气相空间的压力就是当时条件下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众所周知液化石油气的饱和蒸气压与容器的大小及液量无关仅取决于成份及温度。几种液化石油气主要组份的饱和蒸气压如下:表2几种液化石油气组份的饱和蒸气压温度(℃)饱和蒸气压(MPa)(绝)丙烷丙烯正丁烷异丁烷丁烯-1顺丁烯-2反丁烯-2异丁烯100.6160.7500.1430.2110.1780.1230.1370.180200.8160.9720.2010.2880.2470.1750.1930.250301.0581.2540.2740.3860.3360.2420.2650.338由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不仅C3组份饱和蒸气压与C4相差较大同一类物质的同分异构体间蒸气压也有较大差异。如正丁烷与异丁烷、顺丁烯-2、反丁烯-2与正异丁烯均相差30%以上。饱和蒸气压的大小直接反映了该种物质自然气化能力的大小。因此用户在使用过程中必然感到效果明显不同。其次是化学活性液化石油气的主要成份应该是丙烷、丁烷。烷烃是饱和烃是只有碳碳单键的链烃因为C-H键和C-C单键相对稳定所以烷烃的性质很稳定难以断裂。除了氧化、卤化、裂化反应外烷烃几乎不能进行其他反应。因此很多发达国家的液化石油气是丙烷气、丁烷气或丙丁烷混和气。而烯烃是指含有C=C键(碳-碳双键)的碳氢化合物属于不饱和烃。双键基团是烯烃分子中的功能基团具有反应活性可发生氢化、卤化、水合、卤氢化、次卤酸化、硫酸酯化、环氧化、聚合等加成反应还可氧化发生双键的断裂生成醛、羧酸等。因此烯烃虽然也是易燃易爆气体但由于其晶间结构排列的不同相同温度下密度高于烷烃饱和蒸气压低于烷烃气化状况不好不宜直接作为气体燃料。在化工行业烯烃的主要用途是合成橡胶、有机合成中间体、洗净剂、溶剂等。表3不同温度下某些液态烃类饱和状态时的密度温度(℃)密度(t/m3)丙烷丙烯正丁烷异丁烷丁烯-1顺丁烯-2反丁烯-2异丁烯100.51590.53960.59010.56940.60570.63500.62000.6050200.50110.53290.57890.55730.59350.62000.61000.5928300.48560.52510.56730.54480.58110.61000.59500.5804三、解决办法国标是国家对全国范围内该行业统一的技术要求属于最低强制标准。符合国家标准的产品不能满足用户的需求应该说该标准是不够完善的需要进行修订。根据我国当前经济形势和石化行业的技术状况结合本人在液化石油气供应企业的工作经验、操作工入库检测经常遇到的情况、以及近年来用户集中反映的质量问题我认为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