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览加载中,请您耐心等待几秒...
1/9
2/9
3/9
4/9
5/9
6/9
7/9
8/9
9/9

在线预览结束,喜欢就下载吧,查找使用更方便

如果您无法下载资料,请参考说明:

1、部分资料下载需要金币,请确保您的账户上有足够的金币

2、已购买过的文档,再次下载不重复扣费

3、资料包下载后请先用软件解压,在使用对应软件打开

从五十年代末期逐步发展起来的中国数控产业三起三落经过近几年来的不断调整、优化、重组.开拓正渐入正轨。从1993年开始中国数控机床产业进入了调整期。历史的教训是深刻的如何看待产业发展的形势目前有两种代表性的态度:一种是过度悲观。认为数控机床产业面临的问题太多历史包袱重流动资金缺乏产品水平低市场竞争力弱很难有回天之力;另一种是盲目等待。认为数控机床产业自身并不存在大的问题只是客观环境遇到了暂时的困难只要坚持住当宏观形势有所改观时就可以重现辉煌。实际上这两种态度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我们认为当前产业发展的形势是曲折的但它带有一定的必然性只要我们能把握住就能逐步走出低谷逐步进入良性循环。产业发展的基本情况中国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对数控技术和数控机床的发展十分重视通过引进技术和科技攻关经历了“六五”、“七五”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八五”开发自主版权数控系统“九五”的商品化、产业化已为数控技术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中国数控技术已由研究开发阶段向推广应用阶段过渡也是由封闭型系统向开放型系统过渡的时期。现已出现了一批能百台成批量生产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企业。在数控技术软件上一些单项技术已接近国外水平。中国主要数控机床生产厂共有100多家其中能批量生产数控机床的企业42家(国有企业30家民营企业5家合资、独资企业7家)平均年产80-150台几家重点企业年产量可达1400-1700台;数控系统(包括主轴和进给驱动单元)生产企业共75家;但具有一定批量生产的企业8家。其中国有企业3家民营企业2家合资、独资企业3家;生产数控机床配套产品的企业共计300余家包括下列八大类产品:机床辅助装置;机床通用配套件;机床液压气动;机床化工产品;机床电器;机床附件;机床工具系统;磨料、磨具。技术状况中国通过引进技术、消化吸收和科技攻关、开发自主版权数控系统两个阶段已为数控机床的产业化奠定了良好的技术基础。数控机床新开发1300个品种已有一定的覆盖面。新开发的国产数控机床产品大部分达到了八十年代的中期水平部分达到国际九十年代水平为国家重点建设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数控机床。数控系统的开发与生产也取得了一定成果:目前已新开发出80个品种。数控系统是数控机床的核心技术其品种多少与质量好坏直接影响到国产数控机床的发展。多年来国外发达国家对向我进口高挡数控系统实行禁运政策。因此自“七五”以来国家一直把CNC系统的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来支持现已开发出具有中国版权的CNC系统掌握了国外一直对中国封锁的一些关键技术为中国数控系统的自行开发、生产奠定了基础。大部份数控机床配套产品已能生产自我配套率超过60%。影响中国数控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在数控系统方面首先解决了结构性的初步转换。“八五”末期中国没有明确技术发展的主框架即采用专用集成电路还是以PC为基础的平台结构。“九五”期间通过专家讨论国家有关部门明确发展以PC为平台的数控系统通过“九五”的攻关现在框架上已初步完成。其次提高了数控系统的可靠性指标MTBF由5000小时达到20000小时这一指标使国产数控系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本解决了国内用户生产企业的高标准要求。再次解决了多坐标联动的技术难题。从过去的三坐标联动达到了最多可达八坐标朕动打破了国外对中国的技术“限制”。同时中国国产数控系统已具备批量生产能力市场品牌也在逐步树立。在数控机床方面首先解决了可靠性指标的同一般地说认定方法问题。“八五”末期中国数控机床的MTBF只有200小时经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已达到400小时(国外500小时)增长幅度达100%。加工中心主轴转速由每分钟400转增加到每分钟10000转解决了由于这一关键技术指标低造成大量国外数控机床进口的问题。目前这一技术的相关键时刻产品也已小批量生产如内装式电主轴等。坐标进给速度由“八五”末期的15米/分钟达到40米/分钟达到了国际水平。加工中心换刀速度由“八五”末期5~8秒达到1.5-3秒也接近了世界先进水平。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间题产业发展缓慢是表面现象在一段时间里中国数控机床产品品种相对较少开发和交货周期较长由于没有按市场需求进行开发批量不大加上其它因素制约质量不稳定性能水平与国外相对有一定差距可靠性是突出的质量症结不能满足市场需求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较低软件开发投入不足开发的数控系统缺少共同的软件规范和支承平台。因此离系列化、商品化还有距离.目前这类问题已开始得到广泛重视和初步解决。产业调整缓慢是内部原因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机床行业就是一个“虚胖子”业界内许多有识之士呼吁要“减肥强体”要调整结构要压缩普通产品的生产。但多年来由于市场的某些假象和许多企业着重于眼前利益真正的三调整